国家典籍博物馆大厅
《永乐大典》第一馆
永乐大典,巨著宏篇。
老益博学,典籍钻研。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以史为镜,颐养天年。
——陈英华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
之典”的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
渊薮、佚书宝库。诸多佚文秘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核,久阅沧桑惜弗全‘’ 令人痛心的是,这部成书于明永乐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国运昌则文运盛。在几代国图人孜孜不倦的求索下,特别是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明珠还于合浦,国家图书馆现已成为《永乐大典》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并给予大典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使这座人类文化史上不朽的丰碑屹立万世,传之永远
太祖动议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翰林院点古士解上书。指出太祖平时喜读的《说苑》《韵府群玉》等条书在内容与编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病,愿集志士儒英重新编写一部“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双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別¨的新类书以便检阅。太祖称贊其扌但后因解缙恃扌傲物等故,修书之事未能启动。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又命侍读唐愚士等人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同年闰五月太祖驾崩,修纂之事随即搁浅。
成祖使修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家贫,后入皇觉寺为僧。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抗元,后被诸将奉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并改名应天府。命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结束了元朝的长期统治。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病逝庙号太祖,葬于南京孝陵。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以文治笼络人,心,有你片之文后
朝上下的不之气,下解等来“多书所我之,就之以合“其以来经史,子,百之书,于文共多阳卜,道。技艺之”编成一书,解召百余人,次年,后,《文献大成》,但认为“尚多未备水乐三年,祖是个等重,回方文售省学达两千人。卡乐年。广边里《永乐大典表》,阅后甚为满,并拼,正人看《水
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亲与凡倒60卷,分果105册共约
3.7亿字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幼年受封燕王,二十
岁就藩北平(今北京),数次率军北征蒙古。明太祖病逝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加强皇权实行“削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在南京称帝,年号
永乐。下诏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永乐二十二年病逝,
庙号太宗(后改为成祖),葬于长陵。
在《永乐大典》修綦过程中,编修者的饮食起居基本郁得到朝廷包办,被特列安排在文渊阁就近的区域居住,由光禄寺负责朝暮饮食,免除外岀朝谒,尽享优渥便利的生活条件。笔墨纸张由司礼盛发放,膏烛钱由礼部定期提供,保证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并有权查阅皇家藏书。全书告成之后,诸级编修人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赏赐,或授予官职,或赐钞表酬。
“才子解元”解缙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又字缙绅,江西吉水人。自幼颖敏,通经史,工诗文,
善书法,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杂述》等。洪武十一年1388进士,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曾向太祖朱元璋提出过修纂新类书的志向,深受赏识。永乐初,奉命出任《太祖实录》《列女传》总裁,又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提出了“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纤悉靡遗”的指导思想。
“两脚书橱”陈济
陈济(1364—1420),字伯载,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博学强记,经史百家无不贯通,尤爱藏书,时称“两脚书橱”。永乐初,他以平民身份被征召参与纂修《永乐大典》,为五总裁之一,甚至被称
为都总裁、监修官,可见其贡献之大。他翻阅秘府图书数百万卷,与姚广孝、解缙等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修纂人员工作中产生的疑难问题,他都能应答如流。书成之后,官至右春
坊右赞善。著有《元史举要》《思斋集》等。
“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朱棣心腹谋士,曾参与夺位密谋。朱棣即位后,复其姓,并赐名“广
孝”,授太子少师。居于庙中,拒不还俗,上朝时着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辅佐朝政,不贪功禄,人称“黑衣宰相”。曾奉命重修《太祖实录》,永乐三年(1405)任《永乐大典》监修,永乐五年进《永乐大典表》,次年冬全书编纂竣事。
嘉靖帝非常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一二帙,以备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 ,紫禁城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嘉靖帝担心殃及附近文楼贮藏的大典,一夜之中传谕三四次下令搬迁,使其幸免于火海。为防止不测,他着意重录一部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庆元年(1567) 才大功告成,共耗时五年。重录本与永
乐正本在内容和外观上几无二致。
明世宗朱厚熄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
道号万寿帝君,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在位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
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重视文教,为
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奠定了社会基
础,史书评价其为中兴之主”。但后期
避居西苑,迷信道教方士,二十年不
视朝政,致使严嵩擅权专国,内忧外患严重。长期服用丹石成疾而卒,庙号世宗,葬于永陵。
明·佚名考试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重录人员及规章制度
《永乐大典》的重录,以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瞿景淳
为总校官,重要参与者有翰林院官员张居正、徐时行,王希烈、张四维等。重录工作对书写水平有较高要求,吏部和礼部为此主持“糊名考试”,最终招收10q位善书人负责抄写誊录。为倧证重录工作的顺利进行,朝廷照例设置必要的服务议施和人员,如内府御用监调拨画匠、纸匠,顺天府专门提供上等的砚台、笔墨,惜薪司及工部供应取暖的木炭,光禄寺负责酒饭翰林院支付书写人员“月詐”,锦衣卫拨送巡禁,保障安全
重录副本制定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塔写人员晨入暮岀,每次领取大典正本心须登记,不许和自携带外出雇他人代写。每人每日抄写三页完全按照正本的冊式、行款摹写,如有差错,必须重写,发现有混报怠工者,还要“罪坐各官”。每冊大典重录完华后,于冊后注明该冊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笈圈点人员姓名,以示各人职责。
“两朝首辅”徐阶
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
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擢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嘉靖四十一年取代严嵩为首辅,直至隆庆初年。曾受命主持抄录《永乐大典》副本,并奉诏重修《兴都志》,改名为《承天大志》。
“救时良相”高拱
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新郑(今属河南)人。出身官宦世家,嘉靖二十
年(1541)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嘉靖四十二年转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担任重录《永乐大典》总校官,现存副本每册的
最后一页,大多有“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的署名。嘉靖四十五年,通过徐阶推举,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后期出任
内阁首辅,开创了“隆万大改革”的先河,被誉为经纶伟业的社稷名臣。
“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明朝中后
期政治家、改革家。自幼有“神童”之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万历时期任内阁首辅,推行“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辅佐皇帝朱翊钧开创“万历新政”。曾任《永乐大典》重录分校官。
文渊阁
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奉天门东始建文渊阁,贮存古今天下图籍,《永乐大典》成书后即庋藏于此。文渊阁不仅是皇家藏
书、编书中心,也是培养阁臣、商讨国事的基地。成祖迁都北京后,再建文渊阁,原藏南京的大量典籍转运于此。不幸的是明代所建的两所文渊阁皆毁于火灾。现存北京故宫文渊阁是清代最大的皇家藏书楼,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用以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地处紫禁城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全阁仿照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规制,上下两层,面阔六间。建筑采用黑色琉璃瓦屋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寓意以水压火,保证藏书安全。
《永乐大典》与一般类书不同,它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每一单字下分类汇集与
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把以韵排序与按类部次相结合,并在一些事项下面附有
总论,每一事目有一个标题。《永乐大典》在检索字的下面首先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
出处、训释,还要标明篆隶、行、草、楣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
裁选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辞目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永乐大典》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并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
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由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该书沿袭
传统韵书体例编制,初计有76韵部,后经校补成80韵部。《洪武正韵》以当时的共同语为基础,对明初读书音作出
了规范,以存雅求正为编纂目的,记录了自隋唐至明初变化的读书音的现状,是明初的重要韵书。
吕文英吕纪竹园寿集图卷(局部)故官博物院藏
《永乐大典》汇集上至先泰,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有云:“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风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驿、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宇收载。“可見其蒐辑资料之安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且多后世佚文秘典,对保存佚书有独一无二之功,因此又有“佚书渊薮”之称。《永乐大典》所收尤多宋元笈明初之书,有关宋元史料极为丰富,清亼法式善说:“苟欲考宋元两朝制度文章,盖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考焉。”特别是所收宋元方志,约略有数百种之多,实如一座蕴羲丰富的矿山宝藏
《永乐大典》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有力证据
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西方学者对此一直提出质疑。据《马可·波罗游记》载,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七年,想回到故乡威尼斯,但未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批准。后来由于伊儿汗国君主阿鲁浑王后卜鲁罕去世,临终遗言只有和她同族的女子才能承袭后位。阿鲁浑遂派三位使臣到元朝求婚,忽必烈赐以少女阔阔真,于是马可·波罗一家伴随护送阔阔真的三使臣从海道抵波斯后再返
回故乡。1941年,历史学家杨志玖发
现《永乐大典》卷19418所引元修《经
世大典·站赤》的一段公文所记三位
使臣人名及事迹与《行纪》所记此事
相符,二书互为印证,有力地证实了马
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杨志玖并推
定马可·波罗应在公元1291年初离
开中国,否定了此前西方学者公认的
1292年初离华说。
版式之美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颇具皇家风范,每册约50叶,大多二薏一册,也有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的。版框高约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永乐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用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镲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卷”,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绢边签,题书目及本冊次第
《永乐大典》使用
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孕度约0.12毫米,
俗称为白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上百年生产量很大,纸质莹臼柔韧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堪与南唐文房三宝之一的“澄心堂纸”相媲美。孔子六十尤代孙、清经学家孔广森曾云:“比澄心
于宋纸,殊镜面于吴笺。清内阁学士翁方纲亦有诗曰:“澄心堂纸欧阳诗,此纸年数倍过之。“极尽溢美之辞。
《水乐大典》余纸
永乐大典》余纸,是指每册《大典》木尾有重录官署名的那一页空余部分,亦可称余幅、幅余。因为“纸甚堂洁”,在《四库全书》开馆期间,乾隆帝曾让人截取这些余纸,其中一小部分用以赏赐馆臣,“幅余茧素灿如雪,诏给臣等供其私”;其余大部分用以仿造藏经纸。乾隆
四十九年(1784),谕令用《永乐大典》双页纸2053张、单页纸3397张
发交杭州织造处毁造藏经纸。现存《大典》残本最后署名页除后来补录的以外,均有被剪裁的痕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截取《大典》余纸是相当随意的,对《大典》造成极大伤害。
《永乐大典》书的3.7亿字,正文内多行的想则是用一行大字书目,用双行小字朱笔记我作和书,圣笔记载书中的篇名和内,新句观声符号用红色小国我印。除标是首字用多种等。草体书写外,正文都书们用明代它用精书台间体(清代称间体)一笔一画秒写出来的由于明清时期对科举试悬文字非行字整齐,乌黑正,大小一数,因此年轻的生员和经过科考任命的间。着林院它员们部擅长书写这种规矩字。所谓院体细沙画”,整部大典字体端正整齐。又不总汤脱精神。实为写本精颇值一提的是,《永乐大典》春写为用是,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不千不,温洞有光,古青古色。朱墨则以朱砂矿物质制成,经久不颜色椠然悦目,便于阅读。
成祖始修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州钟离(今安风阳)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家贫,后入皇觉寺为僧。元末社会矛质激化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抗元,后被诸将奉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并改名应天府。命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结束了元朝的长期统治。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病逝庙号太祖,葬于南京孝陵
《永乐大典)插图与国家典籍博物馆铜质大门2012年,国家图书馆特别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的
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先生,为即将开馆的国家典籍博物馆设计铜质大门。
经过反复酝酿讨论,朱先生最终选取“凌花双龟背”纹样进行创作演纹样出自《永乐大典》“真”字韵“门”字册,本册于1983年由山东掖县回归国家图书馆。此设计可称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典型范例。
《永乐大典》正本自永乐六年编修完成
后,一直深藏禁中秘府,即使内阁重臣也无权翎阅。而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使用过此书,史料中仅有驷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大典的记录。隆庆初年,《永乐大典》副本录之后,文献中几乎再难寻到有关永乐正本的记述,亦未曾发现正本实物存世因此,世人对正本的下落出现了诸多猜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明永陵
嘉靖帝非常喜爱《永乐大典》,常置一二帙于案头.“接韵索览”,并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下令重录副本。由于副本
录入完毕的时间与嘉靖帝下幕的曰期相隔不远,所以有当代学者推測,正本可能被陪葬于嘉靖帝之永陵。理由是,首先,嘉靖皇帝沉溺炼丹术,生前视《永乐大典》为至宝,死后随可能是早己做好的安排。其次,当时嘉靖皇帝下令今重录副本时,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向他奏明,重录只能“对本抄写工程浩大,不可能很快完成。而嘉靖则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以备不虞,必须加紧完成。四年后,嘉靖驾崩,三个月后下葬
葬礼刚刚完毕,隆灰帝就宣布《永乐大典》已抄成,并重赏抄录的众臣。也就是从此时起,正本便神祕地失踪了。然到目前为止此说尚未于明清史料中发现任何文字证据
明万二十五年596)六月,北京誉城大火,皇权建权,中极三焚。万朝官刘苦身为宫中内臣,应热知口《永乐大典》保存之处,但是三殿遭大火焚烧后,他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明末清初学者谈迁、方中履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即毀于此次大火
1644年。年自成于山涤关败归,下令撒出让京,并烧毀皇官,仅武英殿幸存,故《永乐大典》正本若存放于皇宫之中,应未能幸免于战火。清人法式善也持
此说,并在《存素堂文续集》中称大典“相传为李自成所摧残”。此说目前占据主流
清威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京,大量《永乐大典》被当做残利品劫往欧洲,其中以英军抢掠最多。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庚于战火焚烧之际,部分《永乐大典》被英国使馆人员运至英使馆,不少使馆人员趁机和自盗走。八国联军侵占京后,部分《永乐大典》又被朕军士兵据为己有。据统计,翰林院在“庚子之变
中共遭夫了至少605册《永乐大典》
明靖后,《永乐大典》正本不知所踪,副
本被存放在皇史成。据清康熙间翰林院侍读学士高士奇撰《续编珠》记载,《永乐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际已有佚失。清雍正间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后,副本屡遭厄运,绝大部分被有近水楼台之便的官员盗窃,少數或毀于战火,或被劫掠。至宣统元年(1909年),翰林院仅存64册,后拨交给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
明嘉靖、隆灰年间重录《永乐大典》副本之时,大量官员参与誊抄工作,频繁接触副本,副本即已开始遗遺失。至明末
清初,副本已散失十分之清康熙中期特别是乾隆帝设《四库全书》馆以来官员利用《永斥大典》裒辑佚文,部分官员趁机偷书,副本随之再次流失。至乾隆五十尤年(1794)副本已缺失1154冊。嘉道年间,翰林院以《永乐大典》编纂《全唐文》《大清一统志》等书,副本又被盗走无算。威丰十年(1860)京失陷后,夹带盗窃之风愈发猖狂,副本开始大规模流散。清末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一人便盗走百余冊。这些被盗走的大典多被售予各国使节、书肆和文人。
相传明末李自成撤出北京之时部分副本即遭焚毁。至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扛京,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等珍贵古籍遭兵燹之灾。光绪二十六年(1900)6月23日,清军和义和因攻打英国使馆,为使其腹背受敌,焚毁了与英国使馆一墙之隔的翰林院,导致部分《永乐大典》化为灰烬。8月13日,八国联军攻打京幸存的大典被当做砖石,用来支垫军
用牣资以笈枸筑战壕、填平沟渠,甚
至被用来遮蔽弹雨,《永乐大典》再
遭毁坏
海内外收藏在《永乐大典》的情况
海内外收藏《永乐大典》基本情况(截至2017年底)据目前所知,原11095册、22937卷的《永乐大典》副本,截至2017年底仅发现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和藏家手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故宫博彻院″。正所谓,零圭碎壁,犹可珍惜:残膏剩馥,沾溉无穷。
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京,大量《永乐大典》被当做战利品劫往欧洲,其中以英军抢掠最多。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庚子战火焚烧之际,部分《永乐大典》被英国使馆人员运至英使馆,不少使馆人员趁机和闫盗走。八国朕军侵占扛京后,部分《永乐大典》又被联军士兵据为已有。据统计,翰林院在“庚子之变中共遗失了至少605册《永乐大
典》。
为了更好地保护《永乐大典》,传承文化根脉,挖掘珍贵价值,方便公众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即致力于大典的搜集与保护。百余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几代国图人的不懈努力下,通过政府拨交、渎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采访等多种途径,先后入藏《永乐大典》224册(62冊暂存台湾),现为《永乐大典》濠内外最大藏家。这其中鲁迅、袁同礼、郑振铎、赵万里等贡献尤著。
190q年8月5日,清学部奏请将内阁、翰林院仅存64冊《永乐大典》移送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由于这批书被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搬至其家秘藏,手续未能马上办理。中华民国成立后,鲁迅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事务他多次向陆洞庠索要,这批书最终于1912年7月16日入藏京师图书馆(其中,60冊置于京师图书馆,4冊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1928年,这4册也送归京师图书馆)。鲁迅不仅是著名文学、艺术大家,还擅长古籍整理与研究,曾利用《永乐大典》对部分古籍进行校勘和补遗。
袁同礼1929至1948年间先后担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副馆长、馆长。是世界范围内调查《永乐大典》存世卷目“第一人”。他历时十五年,足迹遍及美、英、德、奥等国对流散国卟的《永乐大典》进行调查收集、复制,至
1933年,证实中外公和所藏有34q冊,基本摸清丁海内外所存《永乐大典》的状况,并在任内实现了大多数现存《永乐大典》的影像回归功绩卓著。袁同礼还先后撰写发表《永乐大典考》等文章,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郑振铎对《永乐大典》的搜集整理尤其关心,对推动建国之初各界献书献宝热潮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元济周叔弢捐赠《永乐大典》,苏联列宁格勒大学问我国归还《永乐大典》等事宜,均由其经手并转拨扛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收藏。在其促使下1951年8月,扛京图书馆成功举办《永乐大典》展览,极大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纷纷将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等古籍交由扛京图书馆集中存藏。逝世后,个人藏书尽捐国图。
1950苏联料学院把原参成远东大学的1册《永乐大典》送还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因,随后移赠北京国书。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访华,将德国比锡大学图书馆所羲3册《永乐大典》赠还中央人民政府,后拨交京图书馆。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原藏满铁图书馆的《永乐大典》52册
1951。苏朕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将1册《永乐大典》归还中国
张元济(1687——1959)字生,浙江海盐人,名出既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1951年7月,在他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量事合将所属东方图书馆21份《永乐大典》捐
给中光人民政府,由文初局拔交京图书馆收书有芬楼”“盐张元济经收”羲印,其中有9册为蒋汝旧藏,有些是傅增湘帮忙在京代肭的,有4册为傅增湘旧藏,为郦道元《水经注》前半部分,钤有“双鉴楼
藏书印”,与1958年京大学图书馆转交拄图的4册《水经注》后半部分合成完壁,
周叔弢是著名政治家、实业家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古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藏书达四万多卷,皆以刻版好、纸张好、题跋好、收藏印章好和装璜好而蜚声天下。周叔弢“爱书如命”,竭尽多半生精力搜求
但他并无“子孙永保”的想法,相
及却多次把凝聚着自已數十年心血
的藏书献给祖国、献给人民。1951年
他将珍藏的《永乐大典》1册捐赠给
京图书馆。
傅增湘是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一生藏书达20万卷以上,是晚清以来继陆氏皕宋楼、丁氏八卷楼、杨氏源阁饗氏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又一大家。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都堪称一代宗主。1948年其长子傅忠谟将其旧藏《永乐大典》1册,转让北平图书馆。
《永乐大典》自秦、明朝到清朝撰写的《四库全书》情况
《永乐大典》收录有上自先秦、下讫明初的七八千种古代典籍,且对所收文献甚少修改,堪称“典籍渊薮”。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诸多珍贵典籍相继亡佚,明万历间重修《文渊阁书目》时,大典所收之书已“十不存一,清康熙间徐乾学《一统志》更是“寥寥无几”。也正因此
《永乐大典》作为“佚书渊薮“的价值日益突显。自明代中期至今,历代学者的辑佚工作从未停止,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达到高潮。自民国以来,诸多出版机构不断对大典进行影印出版,尤以中华书局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成果最为突出。与此同时,对大典的原生性保护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古籍修复专家坚持“整旧如旧”的修复
原则,使《永乐大典》这一珍贵宝藏重新焕发出生机。
早在明隆疾年间,高拱。张四维等人参与重《永乐大典》,张四维就从中辑出《名公书判清明集》和《折狱龟鉴》二书。《名公书判清明集》辑宋、元人之亲牍判语,分类编次,有南宋刻本(残本)和明隆庆三年(1569)盛时选蓝印本传世。《折狱龟鉴》是南宋郑克编撰
的亲例故事集,因五代和凝父子《疑狱集》未尽详备,遂采撷正史、传记,墓志、笔记中有关侦查破案、司法鉴定、辩诬雪冤、审断疑狱等案例,补遗缺,分载于20门类,如龟决疑,如鉴烛牣,成为判亲决疑的一面镜子,有明辑本、四库本传世
《永乐大共》的真正利用是从清前期开始的,最早认识到这部典籍价值的是徐乾学、全祖望和李线等人清雍正间开三礼书局,大典副本从皇史宬搬至翰林院
他们破天荒地得到阅读大典的机会,发现其中许多是“世所未见之书”,“或可补人间之缺本,或可以正后世之伪书……不可谓非宇宙之鸿宝也”。于是相约每日读二十卷,把要辑的几种书标出来,另由四人抄写。由于惹帙浩繁,这顼工作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到第二年全祖望罢官回乡,无法继下去,但他们已辑出《周官新义《学易蹊径》《春秋义宗》《尚书讲义》等十余种典籍。
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并专门茨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开始时人员为30人,后又增加9人,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参加了这顼工作。到乾隆四十六年
(1781).共辑出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查考唐人世系及生平传记的林宝《元和姓纂》、后来列入“二十四史”之一
的薛居正《旧五代史》、研究南宋初年历史的重要史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博济方》《伤
寒微旨》、著名的目录学著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这些渎内难觅的古籍,全靠这次辑出,攥得以流传下来。
邵晋涵《旧五代史》
音涵(1734-1796),字与桐,浙江余烧人。乾隆三十六年(171)进士,经刘统励荐入林,入信监修四库书。他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铁书多部,以《旧五代史
最为著名。
《旧五代史》又名《五代书》《梁唐晋汉周书》,北宋初年由宰臣薛居正领衔监修,取材梁、唐、晋、汉、周
五代实录,又以范质《五代通录》为蓝本,历时十八个月修成。其后八十年,欧阳修私撰了一部《五代史记》,为
区别二书,称前者为《旧五代史》或“薛史”,后考为《新五代史》或“欧史”。《旧五代史》至金代渐湮不传,乾隆时此书已佚。邵晋涵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薛史”,甄录排纂,会粹编次,得十之八九,又旁采《册府元龟》
《太平御览》《资治通鉴》等数十种书籍,裒然成编,共
百五十卷,使《旧五代史》晦而复彰,散而复聚。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印殿本,成为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继四库馆臣对《永乐大典》进行大规模辑佚之后,嘉庆道光时期纂修《全唐文》笈续修《大清一统志》,再次对《永乐大典》进行耩佚,这是清代官方对《永乐大典》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耩伕。嘉庆十三年(1808),下诏于文颖馆旧址编修《全唐文》,馆臣除耩录唐代佚文外,复从《永乐大典》中耩出佚书遗篇甚夥,今天可考者有50种左右,其中以徐松 耩佚的《宋会要耩稿》最为著名。嘉道以后,小规模的民间耩佚活动兴起,文廷式辑录过《元高丽记事》《宋状元笈第图》《中兴政要》《经世大典》等,董康辑录过《宪台通纪》
荃孙辑有《曾公遗录》《顺天府志》等。
徐松与《宋会要辑稿
徐松(1781-1848),
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北
京)人,嘉庆十年(1805)
进士。嘉庆十三年入《全
唐文》馆,任提调总纂官,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许
多佚书,为重要的郁宋
会要辑稿》与《中兴礼书》
《续中兴礼书X元河南志》
等,都是超过百卷的大书。
《宋会要辑稿》计
366卷,是宋代几种会
要的辑佚本。宋代很重
视编纂会要,前后共十余
次,但多未刊行。元灭南
宋以后,稿本北运,成为
纂修《宋史》各志的依据。
因此,《宋会要辑稿》成
为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必
备的工具书。
繆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校勘学家、目录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也是国家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光绪二年(1876)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从事编撰校勘十余年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曾公遗录》
《中兴战功录》《明永乐顺天府志》《明泸州志》等书。
明末清初,随着近代图书的兴建,,皇家深幽琼闹阁。藏而不传和旧式书楼艰散易。重轻传的观念打破,欧风未渐,国书是社会公器。归于公载藏的理合日益深入人心,学风丕转。不少学者和学术单位对《永乐大典》的研究与藏存工作为功尤巨。我器斐然。20世纪30年代,在袁同礼。赵万里等带动下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清点核对文津阁《四库全书》时,发现其中若千种《永乐大典》辑本与现存《永乐大典》原本文字有出入,于是将《永乐大典》辑佚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先后辑出书达二百余种。但大多没有刑行。此外。成绩比较突出的还有傅增湘辑“湖老人紫脏杀》,王国维辑补《水经注》-唐圭璋编撰《全宋词》《全金元词》。张国淦《永乐大典方志辑本》收书光百种,栾贵明辑成《四库辑本别集拾遺》等等。
存入北平图书馆,编辑整理过程情况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修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后,曾对其中40册进行修复复后的书皮纸张强度有限,存在部分书背重新开裂、绢制书皮色与
的黄色不协调、修复使用补纸与书叶不平整等情况。另外一些未经修的书口、书皮四周和书角磨损,书叶上多有烬余的痕迹和水漬
2002年起,国家图书馆修复人员对馆藏《永乐大典》破损情况进行调
在“整旧如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选用清早期丽纸”作为补纸,尽量保留书籍原材料,并控制水的使用。对原来修理想,但并不影响阅读、保存和利用的,仍旧保持原状,不再拆改
中外学者和机构逐渐打破传统收藏理念
将《永乐大典》影印出版。民国间,张元济 傅增湘、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东洋史研究会、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等都曾影印收羲的《永乐大典》。
1959-1982年,中华书局多次影印《永乐大典》。特别是1960年,中华书局在
北京图书馆支持下,将当时所能访非到
的730卷《永乐大典》影印出版,这是《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后第一次大规模全面系统的影印出版。
台湾世界书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
研究所也都曾对收藏的大典进行影印。
2002年,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
呼吁,将散藏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
汇集一编,仿真再版,得到丁各地图书
馆的响应,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承担出版
重任。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所羲164
册《永乐大典》已全部影印出版:渎外
識《永乐大舆》已出版57册,其中5册
为首次影印出版。本次影印使散于各地
的《永乐大典》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
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
《永乐大典》珍稀的国宝。
影视播放,手机拍照
1——12页
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zlan/202412-1025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希望本篇文章《《永乐大典》攥写 藏书历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国家典籍博物馆大厅 《永乐大典》第一馆 永乐大典,巨著宏篇。老益博学,典籍钻研。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以史为镜,颐养天年。 ——陈英华 《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