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zlan/202412-10203.html
摘 要:现如今,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审美活动逐渐泛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求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体验审美满足、探寻民族基因、获得文化资本,人们还渴望得到即时性的消遣和娱乐。上述文化消费偏好推动了《红楼梦》的改编热潮,衍生出种类繁多的红楼文化产品。这股消费的时代浪潮推动着原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使红楼文化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态势,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红楼梦;改编作品;当代传播
得益于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改编作品领略《红楼梦》的魅力。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间的对立被打破,共同汇聚成一种属于新时代的审美特征。真正优秀、经典的文化会历经时间的检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正如今天的《红楼梦》,原著在被奉为国学经典的同时,如今变身为国民级IP(Intellectual Property),衍生出众多改编作品,红楼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
一、《红楼梦》当代改编样态存现
当下文化市场中五彩斑斓的《红楼梦》改编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红楼梦》或许只是一个存在于课本及官方宣传体系中需要仰望的文化经典。如何才能吸引大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红楼梦》驻足停留,正是这些改编作品作者们目前在做的事情。
(一)影视文旅项目
将《红楼梦》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尝试,始于 1924 年梅兰芳先生参演的黑白默片《黛玉葬花》。戏曲艺术在中国曾经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昆剧片《晴雯》、越剧电视剧《红楼梦》等多部由小说到戏曲、再到影视剧的相关衍生品。如今提到《红楼梦》的影视改编,1987 年央视版以及 2010 年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2015 年的《小戏骨红楼梦》一经播出就在网络走红,得到了诸多媒体的称赞。《红楼梦》影视改编作品在产生轰动效应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旅游项目的火热,北京大观园、正定荣国府和上海大观园都是 20世纪 80 年代围绕《红楼梦》建造的主题公园,满足了游客做一回“红楼梦中人”的渴望。与影视画面相比,主题公园的落地将文学作品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实体化,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今伴随着体验式经济的浪潮,安徽宁国等地又开始打造新时代的红楼梦文旅产业项目,以期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红楼文化的传播。
(二)电视音频节目
2003 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为了纪念曹雪芹逝世 240 周年特别策划了《新解〈红楼梦〉》系列节目,后又在 2005 年推出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不少观众在听过红学家们的解读后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除了视觉传播方式,围绕《红楼梦》的音频改编节目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些节目在蜻蜓 FM、喜马拉雅 FM、三联中读等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在线音频平台上均可收听,其中关注度较高的有《蒋勋细说红楼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马瑞芳品读红楼梦》等。除此之外,为了给 2010 年开播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选择演员,北京电视台在 2006 年举办了“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吸引了超过 45 万人报名参加,观众可通过手机短信和网上投票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这种经典名著与选秀的结合获得了大众的持续关注,在流量的加持下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反响,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次文化事件。
(三)衍生读物
为了迎合当代年轻人阅读习惯及兴趣点的转变,《红楼梦》衍生读物随之诞生,并呈现出基调轻松幽默、注重实际效用的改编特点。以《红楼梦》为原型进行再创作的网络同人小说主要发表在“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纵横中文网”等平台,小说作者在自己营造的红楼世界中肆意发挥想象力,人物穿越所展现出来的古今对比为文本增添了内在张力,百合、女尊等多种性向类型在颠覆经典的同时,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复杂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注重实际效用的改编特点则主要体现在创作者于红楼文化挖掘过程中的工具性视角。既有《铅笔线描技法:红楼梦中人》等巧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图稿作为绘画教学工具的书籍相继出版,也有《红楼梦饮食谱》《红楼服饰》《红楼园林》等生活类图书广受关注,还有《红楼企话》《商道红楼》《王熙凤办事有一手:怎样管理好烂摊子》《红楼梦教你的10 堂理财课》等涉及经管知识的读本上架热销,共同构成了《红楼梦》衍生读物领域精彩纷呈的景象。
(四)动漫游戏
早在 2001 年,日本就出版了由王敏编写,北本守正绘制的漫画版《红楼梦》(第一卷)。不过国内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动漫改编并不多见,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漫画歪说红楼梦》《红楼一分钟》等五部相关作品。《红楼梦》的游戏改编则主要以“恋爱”剧情为主,为玩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爱情结局。同时融合穿越、解谜等流行元素,辅之以战斗和收集系统,操作简单、类型单一,美术及音乐效果精良,可惜受众面较小。这种状况也造成了相关游戏整体流量不高的局面,最终陷入后期维护困难、更新缓慢甚至停服的尴尬境地。除此之外,一些休闲娱乐类小游戏例如连连看、麻将等也吸收了部分红楼元素,以引发原著粉丝关注。有趣的是,近十年来,随着文字剧情类互动游戏的发展,由爱好者自己借助橙光平台制作的橙光游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由于《红楼梦》的文本内容与该模式的契合度很高,所以截至 2021 年 8 月 2 日,在橙光首页以“红楼”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相关作品 52 个。赵嗔林创作的游戏《红楼梦养成:折情》已吸引玩家 12.9 万。在该作品的简介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这里不是对原著的复制粘贴,但是一定有对原著的热爱与执念。”正是对红楼文化的喜爱,使这些创作者完成了从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为《红楼梦》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二、红楼改编热背后的文化消费偏好
如今的文化消费呈现出审美泛化的特点,与商业、娱乐、社交活动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红楼梦》的各种改编作品是资本逻辑、技术赋权与消费文化多重加持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折射出大众真实的精神世界及情感渴求。人们当下的文化消费偏好作为这些改编作品的重要创作依据,解释了《红楼梦》的当代传播为何会呈现出如此面貌,以及我们需要《红楼梦》改编作品的原因。文化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的对具有某些特性的文化商品的选择,它的形成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
(一)时代性:消费文化的洗礼
现如今,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我国也已大规模地迈入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经济领域的成果逐步向文化领域扩散,推动着文化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个文化传播过程。大众的消费活动伴随着新型生活方式及各种符号和概念的生成,这些在消费社会中产生的文化可以统称为消费文化。追求物质享乐、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即时性的快感,等等,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消费文化的蔓延逐渐成为讨论中国审美文化实践的时代语境,文化艺术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被消解,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间的壁垒被打破。当今审美文化的发展也受到消费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出个体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趋势。这就使得《红楼梦》等经典文学著作走下神坛,在去精英化的过程中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从而打上商业性、娱乐性和即时性的时代烙印。
(二)民族性:文化基因的追寻
从民族性的角度出发,中华民族共同的华夏文化基因是引导国民在潜意识中形成特定审美趣味的关键。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或代际传承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或族群的集体文化记忆,具有社会遗传属性[1]。曹雪芹在书写《红楼梦》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所继承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外部表达与传递,使该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因此在《红楼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儒家、墨家、道家、易经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子,同时还能通过诗词、戏曲、饮食、服饰、建筑等文化形式一览中华文明的魅力。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相同的华夏文化基因,这些基因又基于个体独特的实践外化为独有的思维模式。当人们阅读《红楼梦》原著或欣赏其改编作品时,自身的文化基因与作品中相同的文化基因一碰撞就会产生特定的思想连接,所以不同的人领悟《红楼梦》的切入点也不一样。《红楼梦》改编作品中有着诸多贴合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元素,例如对家庭概念和因果命运的关注,再加上国人共有及特有的文化基因,不断吸引着今天的消费者踏上对红楼文化的追寻之旅。
(三)社会性:文化资本的渴求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强大的名著效应,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目光。“四大名著”的品牌辨识度和传播影响力能够大大增强《红楼梦》改编作品的权威性及历史厚重感,使顾客购买文化商品的行为变成获取文化资本所进行的符号消费实践。“符号消费”一词来源于法国学者鲍德里亚,他将人们对商品的渴望解读为对社会意义(名誉、地位等)的欲望。在文艺场域这个具有自身独特逻辑和必然性的空间内,个体在其中最主要的劳动积累被称为“文化资本”。所有消费者都有在文化市场中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行使要受自身文化资本存量和预算线的约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直接阅读《红楼梦》原著虽然更贴近布尔迪厄所说的“合法趣味”,能够最高效地完成文化资本的积累,继而缩小与场域中“成功人士”的距离,获得有利的社会地位。但受限于文化水平、闲暇时间等诸多因素,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各种改编作品就成为快速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完成文化资本积累的不二之选。
三、消费需求指引下的红楼文化传播
(一)跨时代语境下的理解障碍
古代文学作品因时代不同导致的语境落差,给当今普通读者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文化消费是一种时间密集型的消费活动,特别是大部头文学名著的阅读读者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还需要其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心境。但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所有人都置身于信息爆炸、热闹喧嚣的时代之中,丰富的感官体验有时反而成为理解与思考的障碍。得益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大众整体的文化素质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个人所拥有的碎片化时间及焦虑的心态使其很难完成对《红楼梦》原著的阅读。《红楼梦》是古白话小说,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俚语俗语以及各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依附于新兴视听媒介的改编作品中的这部分信息必然会因传播形式被削弱。同时受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当下文化消费的流行风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改编者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对原著内容进行删改,这些都会造成《红楼梦》艺术性的损失。不过相关改编作品确实带动了国人重温经典、传承红楼文化的热情。因此在保持谨慎态度的同时,通过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及手段,运用丰富的视觉语言,结合碎片化阅读倾向对原作进行流行化改编,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红楼文化的现代传播。
(二)立体传播网络的解决之道
对于《红楼梦》改编作品的消费是正反同体的:既是资本的狂欢,又是群众的需求;既是对原著艺术价值的娱乐化解构,又是其在这个时代重获新生的证明,是红楼文化成长本身。正如印刷媒介的兴起将人分成了识字的文化人和不识字的文盲,前者因为掌握了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而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文化阶层,并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过去,能够流畅阅读《红楼梦》原著的文化精英们牢牢控制着红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但是在今天,通过网络、移动终端、自媒体、数字技术等媒介之间的相互连接、互相渗透,共同形成了以《红楼梦》为核心的立体传播网络。各种各样基于大众媒介的改编作品不仅帮助很多消费者跨越了原著文字的“阅读障碍”,图画、音像同步的非线性传播模式还让现在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曹雪芹在书中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与审美情趣。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媒介能够深刻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方式[2]。消费者对不同媒介产品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如果作品拥有多样的媒介形态,就会更容易获得广泛传播,并在客观上唤醒大众对于美和艺术的热情。跨媒介的《红楼梦》改编作品之所以如此流行,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传播形式及风格的改编作品能够让消费者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异质性内容。
(三)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
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不是矗立在形而上学高峰之巅的“纪念碑”,而是一支在读者不断演绎的过程中获得时代新生的“乐谱”。或许现在的电视观众及网友们无法通过改编作品对《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名著进行完全解码,造成了文化批评家所批判的对于文学经典的解构。但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接受过程,其中还蕴含着生产性的反应 [3]。无论是阅读原著后发表的评论,还是对红楼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得到的改编作品,甚至是基于改编作品进行的再诠释、再创作,本质上都达成了《红楼梦》的再生产,显示出强大的生产性。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兴起,消费者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所阐释的对于《红楼梦》的理解,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基因的翻译转化。可喜的是,这种翻译转化行为本身已经就达到传播红楼文化的功效。而且通过观察评论区、弹幕及贴吧留言可以发现,这些《红楼梦》改编网络小说、动漫游戏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以前对《红楼梦》了解甚少,但是都通过上述渠道知晓了原著的故事梗概,特别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等经典段落。轻松幽默的改编基调使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红楼梦》的亲近感,逐渐产生了继续探索原著的兴趣。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理解的深入,红楼文化也会逐渐成为这群青少年的“文化基因”。
四、结语
有学者担心过度商业化的运作不仅有损这部古典文学顶峰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会对年轻人产生误导,加重社会中“娱乐至死”的不良风气,不利于红楼文化的传播。这种担忧固然有其意义,但我们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认识到文化艺术受众及其背后的文化消费偏好都已然发生了改变。相比起被“误读”,经典更怕的是被“冷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红楼文化,其实际效果远远超过了专家学者们严肃认真的批评与呐喊。虽然这些文化产品浸渍于无处不在的商品意识中,却给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欣赏文化经典的平台,这何尝不是一种审美普及与美育活动。在国民共同的文化消费偏好及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推动下,不只是《红楼梦》,越来越多的民族古典文化瑰宝都走上了当代改编的道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者:杨芃 单位:济南大学
赞 (6)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希望本篇文章《谈《红楼梦》当代改编和红楼文化传播》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摘 要:现如今,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审美活动逐渐泛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求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体验审美满足、探寻民族基因、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