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末年云阳人九成九是移民 他们的后代出了不少高官

  滚水河南岸居住的是明朝洪武年间移民而来的湖广麻城人,北岸居住的是清朝康雍年间移居来的湖广人。湖广填四川的两次大型移民居住地如此泾渭分明,除了云阳,在其它地方绝无仅有。   “到清朝乾隆末年,云阳99%的居民都是来自移民。”昨日,73岁的三峡文化研究学者胡亚星说,移民给云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从移民后代中,更是出了不少名门望族,走出了多名高官。   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路   重庆日报、重庆晨报实地采访   云阳县南溪镇的吉家湾箭楼,当年移民用以防范土匪。 本版图/重庆晨报特派记者 鞠芝勤 胡杰儒 实习生 苏思   移民抱团落户云阳   1369年,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二年,为应对四川“人力不至,久致荒芜”,下诏移民,并给出轻徭薄赋等利好政策。   这一年的春节,湖北麻城孝感乡程家村的程应良、程应海兄弟二人,与殷万纲、殷万相,李玉明、李玉道等协商西迁入川事宜。   正月十五一过,他们开始收拾行囊,通知亲友。正月十八一早,一行33人辞别故土,踏上光黄古道,经德安府、随州、巴东,68天后抵达开县。“这三个姓30多人抱团而行,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移民方式,不仅沿途可以相互照应,确保安全,到了居住地可以壮大声势,相互援助保护自己。”重庆湖广会馆移民研究中心专家岳精柱分析说。   根据《程氏家乘》记载,这三个姓因开县有田无山,一年后移居万州,两年后又因地势狭隘不能大范围垦田,再次移居至云阳里坪维都坪。此时,因战争致田园荒芜的云阳,只遗留了清水乡三四个姓氏的原住民。   在这次移民中,除了这三个姓的移民外,谭氏、戴氏等姓的移民开始居住在滚水南岸,繁衍生息,成为大姓。   民国24年的《云阳县志》增加了“族姓”卷,分门别类清晰的记载了“族居地、姓、原籍、始迁祖、始迁时、户口、散出”等要素,这在其它地方志中是罕见的,从中可以看出云阳自元末明初以后的移民轨迹。   走出民国高官程德全   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程氏家族因位于长江以南,未受到各路军队的直接进攻,受损较少。《程氏家乘》亦言:程氏“终明之世,未至城邑,张献忠屠蜀,吾族幸免于难。”   移民文化成就了程姓一族著名的后人程德全。程德全(1860年-1930年),字雪楼,早年以知县衔入黑龙江将军幕府,1909年(宣统元年)调任江苏巡抚。   任巡抚时,程德全以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地方经济和人民安定的生活为目标,成为第一个反正的清末封疆大吏,官至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务总长。袁世凯接任总统后,程德全任江苏都督,后脱离政坛,以礼佛为事。   在程氏家族云阳的世居地——盘龙镇活龙社区,依山傍江的程氏宗祠只剩下残垣断壁。61岁的程氏后人程绪张说,这座砖木结构楼阁式的四合院由程德全斥巨资兴建,民国版云阳县志记载,“光绪中,程德全捐建,并设祭田。”   程氏宗祠由前门厅、正门厅、享殿、戏楼、天井、围墙、厢房组成,“是我们云阳最好的房子,解放后做了20多年小学和中学的校舍,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小在这里读书长大的。”程绪张说。   每年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最多的是千里之外的江苏人。清末,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使江苏避免了战火涂炭,江苏人对他感恩至今。   “从其入川始祖携手其他两姓,不远千里开拓进取,到程德全三十岁走出大山进京,和移民文化的因应时变,择善而从精神相一致。”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高钟认为,程德全孤身一人出川,历尽宦海风波而不倒,更是凸显了待人以诚的忠义合众、缺少根基而勤奋谨慎的移民文化特点,“程德全在近代能外抗强俄,内创民国,与他文化中的移民基因有着内在的联系。”   郭家大院见证望族更迭   在云阳,除了程氏家族,移民后裔中还涌现出多个名门望族。   在云阳县南溪镇青云村,就隐藏着一座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郭家大院。虽然时光过去数百年,建筑物已经破败,但依然可见该房是典型的川东大户样式,保存完好的有“古柏青松”、“四部书香”、“五知风峻”的书牌坊。   该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40年左右),见证了两个当地移民望族的兴衰。   郭家大院最初的主人姓李。李氏始迁祖为李茂亮(字有邦),于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由湖南邵阳迁入云阳县北黄村,经营农业几十年,自盐渠至路阳,广袤数十里,均为其产业,成为云阳望族。   院内至今悬挂的“五知风峻”书牌坊,传说是因为李家“五子登科”,虽无实据,但李家确实耕读传家入仕者众。   李茂亮之子名自武,字纯勋。李自武有7个儿子,其中入学仕职者6人,应荣、应馨、应发3人为贡生,“朴学茂行,闻于乡里”。应馨的孙子肇律功名最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而同治四年(1866年)李氏张夫人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因家道中落,李氏家族于1828年将大院转于郭家,大院扩建,因其姓郭且建筑面积大,被世人称为郭家大院。   郭家始迁祖郭维贞,于乾隆中期由湖北黄冈迁到云安场,业盐并致富,后在盐渠等地置有田产。郭姓为云安大姓,向有“陶一千,郭八百,周家巷子惹不得”之说,可见其声名之显。   郭维贞在云安经营盐业、煤矿,“世食其利,浸以润家,资皆巨万”,后其贤者皆以乐善读书为务,名人辈出。   郭家后人郭在田曾是云贵道台;郭平初是清末举人,曾任黑龙江总督府官员、同盟会会员;新中国成立后,郭林(已去世)曾任教育部小教司长、科学教育学院院长;郭尺(已去世)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现居中国台湾的郭林(现89岁)是现代著名作家、亚洲作协理事。   走访>   云安盐场 折射出移民兴衰   走访>   因盐而立,因盐而兴的云安镇是闻名遐迩的盐都,这座位于汤溪河畔的古镇也是移民史的见证者。   云阳县志办公室中,保留着一份《云安镇志》,据记载,明早期,管理制盐的官员往来频繁,到明朝中期,每年都要来一批走一批。制盐的工人增加到1000多人,人口流动加剧,每年有两三百人处于迁徙之中,占常住人口的10%左右,而这些人,大多是湖广移民。   清初,云安名绅邓希明《云安场记》言载亲眼所见盐场没落场景:崇祯之甲申岁(1644年),绿林蜂起,张献忠入蜀之后,姚、黄乱于江后,余、李乱于江前,互相出没,士民逃亡殆尽。乙巳年之春,余归里,仅存灶民一十二家。   顺治初年至康熙20年,是湖广填四川起步阶段,朝廷下诏填川,鼓励地方官员移民,“移的越多,官位就越高,这就导致官府四处抓人。”   此后,清廷又给出了不收税和挽草为业的实惠政策,到乾隆五年,有36个姓氏的移民迁移到云阳。乾隆中期,是云阳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湖广有64个姓氏移民云阳。   “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清咸丰年间的《云阳县志》记载了这个泾渭分明的移民史,“由此可见,清朝时对移民的管理已相对集中,这个时期,有160个姓氏、34000余户移民落户云阳。”   战后,巨大的利润使得不少移民对云安古镇的盐场趋之若鹜,盐场重新兴旺。康熙七年(1688年),湖广巴陵人柳再寅率先来到云安。   乾隆六年(1741年)后不久,即有湖广武陵裴正己、黄冈郭癖等数十个姓氏数百人来到云安发展盐业,构成了现代云安的人口基础,成为县内“财富一甲,人富一乡”的大族大姓。   “辘轳喧万井,烟火杂千家”、“无室不成烟,无民不樵薪”,正是当时云安盐厂热闹场面的真实写照,“这个时期是云安古镇最繁华的阶段,有164口盐井,川盐开始济楚,每天盐路上有数千人之众,沿途有数百个鸡毛店为担子客提供食宿。”   弹丸之地的云安古镇,商铺林立,形成了各条地域特征明显的街道:黄州街、江西街、津口街等,“繁华之程度,丝毫不亚于重庆的磁器口。”胡亚星说,五方杂处的移民,为保护自己,抱团发展,形成了又名“袍哥”的洪帮,和为抗御“袍哥”的组织青帮。   繁茂的经济使得富甲一方的云安古镇素有“银窝子”之称,胡亚星说,在云阳有一首民谣传播甚广:“女娃子,快快长,长大嫁到云安场”。   郭家大院的一侧。   郭家大院门口的岩门子石塔。   ?更多图片请扫描该魔扣。   (原标题:乾隆末年云阳人九成九是移民 他们的后代出了不少高官 )

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zhishi/202412-13997.html

(2)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3日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3日

    希望本篇文章《乾隆末年云阳人九成九是移民 他们的后代出了不少高官》能对你有所帮助!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3日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3日

    本文概览:  滚水河南岸居住的是明朝洪武年间移民而来的湖广麻城人,北岸居住的是清朝康雍年间移居来的湖广人。湖广填四川的两次大型移民居住地如此泾...

    联系我们

    邮件:我要结婚啦@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