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周刊·甘肃民俗 | 异彩纷呈的戏与曲

甘肃异彩纷呈的戏与曲 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情怀;过大年,唱大戏,也是我们的集体记忆,红红火火的春节,总是与热闹精彩的戏曲联系在一起的。民间戏曲是中国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传统节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节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戏曲成了最适合春节的文化娱乐形式。热闹祥和的节庆氛围里,难得团圆的老少亲朋聚在一起看戏,在锣鼓铿锵、丝竹悠扬中,情感的凝聚与融洽,心灵的愉悦与放松……或许,这就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年味”吧。甘肃省现存活态地方戏曲剧种共13个,其中本土剧种10个,分别为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戏、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外来剧种3个,分别为眉户、京剧、豫剧。 秦 安 小 曲 秦安小曲《八仙庆寿》 秦安小曲儿又称秦安老调,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等县境内古老的传统曲艺品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形成于16世纪时的明代中叶,历史悠久,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传统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宝箱》等。 小曲儿在秦安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500多年来,它记载和传唱着人们的情怀和心声,见证着高原小城的喜怒哀乐和今昔变迁。 小曲儿的诞生,与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缵宗有关。据《甘肃新通志》记载,胡缵宗幼年时,继母待他非常严厉,深夜读书时连灯油也不给,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灯陪他读书。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缵宗在他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儿的开山鼻祖。胡缵宗为官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开石堰,溉民田”“廉洁辨治”“至能称职”,罢官后“开阁著书”,题诗赋字。他一生的成就与他背后那位伟大的姐姐分不开。秦安小曲儿之所以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钟爱,恰恰是因为它背后有这样一位品格高丽的文人和他同样深明大义的姐姐。 文士秀才的垂青,让秦安小曲儿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出尽了风头。清代张思诚创作的《小登科》,李文赞创作的《闺怨》《想情郎》等,都是当时红了又红的剧目。秦安小曲儿还有一种不同于上面所述的这些“老调”的流派,叫“花调”,是清末由陕西传入秦安的,俗称“土眉户”。它融进了秦安方言和当地民歌的曲调,适宜抒情,不强调剧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头道口,是普通老百姓抒唱悲欢、传情达意的喉嗓。 小曲儿鼎盛之时的秦安大地俨然是胡汉杂居、市井鳞列、莽汉弹弦、娇女卖唱的自由的艺术土壤,不管是商旅羁客,还是市井小贩,但凡腰中有些许细软的,都在茶馆里一边咂摸几口茯茶,一边听几出小曲儿,一派陶然忘机的气象。 解放后,小曲儿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许多秦安艺人尝试着创新小曲儿,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秦安小曲儿搬上了兰州、天水的戏曲舞台,此后陆续移植的《楼台会》《双蜀记》等,进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儿的艺术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导的现代小曲儿剧《莺莺拷红》《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学子》等在兰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全省的小戏小品演出中不断夺魁折桂,唱出了秦安小曲儿与时俱进、讴歌主旋律的时代强音。 “花 儿” 花儿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最早起源于甘、宁、青一带,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花儿”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传统的、经千锤百炼而留下的歌词,也有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的即兴之作。 “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代,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深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每年夏、秋收割之前,当地群众都会自发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歌手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参加人员有本地的、也有临县的,很是热闹。 临夏“花儿”具有“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的特点。行段可分四段、六段两种,演唱比较自由,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有四十余种广为流传。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地区就是家喻户晓的。 临夏是“花儿”的发源地和故乡,在其境内流行的花儿由于民族语言的不同、风情习俗的差异、演唱习惯变化等原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临夏“花儿”根据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以地区来分可分为“北乡花儿”“南乡花儿”“东乡花儿”和“西乡花儿”。其结构分为前后两段,全段多为比兴,后段歌唱的主题内容。 临夏“花儿”的演唱用临夏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歌词曲调起伏、强弱变化很大,还常加滑音、依音、连音、颤音、装饰音等,极具“悠扬、高亢、奔放”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广泛传唱“花儿”,产生了苏平、唐祥、马红莲等一大批“花儿”名家。 影 子 腔 陇东皮影《道情》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是甘肃陇东地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陇东皮影属秦晋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清代中叶,陕西东路皮影从陕西的大荔、华县经咸阳、彬县、长武传入我省的平凉、庆阳、环县等地,所以这些地区的皮影造型方法和制作工艺与陕西东路皮影是一脉相承的。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改革和创新,陇东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绘画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原则和造型风格。 陇南影子腔,原名“灯调”,当地民间俗称“灯影子”,简称“影子腔”,主要流传于西和、礼县一带,是一种新剧种。主要表演形式以男、女合演为主体,男的总称花脸,有长衫花脸与生衫花脸两种行当。女的总称旦,有老旦、小旦、花旦、悲旦等行当。2008年,陇南影子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陇南影子腔自搬上舞台后,立足于当地民间,体现出当地的一个“土”字,着重突出“唱”功,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表演。剧本内容有大本戏、小本戏、神戏和时代戏之分。大本戏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素材;小本戏多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素材,主要有《胭脂》等;神戏是在庙会、还愿、作寿等民间活动中演唱的专用戏;时代戏是结合时代背景,顺应时代需求创作改编的新剧本,主要有《一场斗争》《传承》等。陇南影子腔属梆子声腔,音乐结构介于板式体和连缀体之间,脱胎于当地民歌,说唱咬字多为地方音、方言,乡土味十分浓郁。尤以冒腔著称,台上台下皆合声唱出,造成强烈的音乐气氛。唱腔分为“上音”“下音”两大类,由基本唱腔、冒腔、小调三部分组成。伴奏器乐文乐有二胡、板胡、杨琴、琵琶、大提琴、木琴、竹笛、海笛、黑管、三弦等;武乐有暴鼓、干鼓、堂鼓、勾锣、手锣、大小铙钹、吊钗、银锣、马锣、七星锣、小京钹、蚂蚱子等。 全国大多数剧种(除昆曲)唱词多是对偶句,唯独影子腔是单句。在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设有冒腔,又叫“满台吼”“帮唱”或“伴唱”。历史上的陇南影子腔曾在西和县与礼县有专门的戏班。特别是西和县包集村王老五戏班,饮誉陇南数县。近年来在西和县稍峪乡白杨树村影子腔老艺人杨双才家发现自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影子腔手抄剧本37 部,引起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极大关注。影子腔成为甘肃戏剧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种,以朴实清新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现在该剧种艺术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由于流传至今的乐器、唱腔难以顺应时代审美要求,无法更好的提高和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平,陇南影子腔这一门历经沧桑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遗产,存在着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危险。2008年9 月陇南影子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张虎、王丁午、陈时用。 凉 州 攻 鼓 子凉州攻鼓子是流传在我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永昌镇、大柳乡、下双乡等地的民间鼓舞,尤以四坝镇为主。四坝镇早在1996年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凉州攻鼓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攻鼓子的来历,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凉州(今武威)有一个苗庄王,有一次被敌人困在城堡里,没有援兵,情况十分危险。苗庄王急中生智,让人造了直筒鼓,在里面藏上兵器,他和部下装扮成社火队走出城堡,趁着敌人观看表演,放松戒备的时候,抽出藏在鼓内的兵器攻打围敌,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后来人们便把这种鼓舞称作“攻鼓子”。凉州攻鼓子的鼓和鼓槌用白松木制成,鼓呈桶状,鼓身长30-40厘米,漆成红色,用牛皮制成鼓面,鼓面上画黑色太极图案,用红色绸带或布带做成的鼓带系在鼓边沿的铁环上。鼓手斜背鼓,将鼓身置于左胯,用腰带将鼓带系紧并固定好,双手握鼓槌敲击。凉州攻鼓子表演者都是男性,鼓手装扮很有特色,表演者全身以黑色为主,头上戴着在帽顶两角留孔的黑幞帽,左右两侧各插一根野鸡翎,白色扇形纸花插在勒头带的左、中、右三边,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夸衣),黑色灯笼裤,脚穿黑色快靴。表演者脸上涂着一层厚厚的脂粉,眉毛粗而上翘,他们腰挎攻鼓子,手拿双鼓槌,在当地有“黑旋风”之称。1957年,凉州攻鼓子曾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获优秀节目奖;1992年参加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鼓舞邀请赛并获优秀奖;1996年在全国第六届群星艺术节民间鼓舞大赛中获“群星奖”银奖;1997年参加甘肃省首届群星艺术节并获金奖;1998年获甘肃省第二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凉州攻鼓子还参与了《西部之舞》《望长城》《八千里路云和月》《怒剑啸狂沙》等多部西部影视剧的拍摄,一路走来,凉州攻鼓子已成为西部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向外界传递着西部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农耕文明时代,攻鼓子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随社火队走街串户,向人们拜年祈福,称为“过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除了在正月表演外,在一些大型的节庆活动中参加表演,既宣传了凉州攻鼓子,又可为表演者带来经济收入,为此,鼓子艺人们在四坝镇成立了凉州攻鼓子艺术团。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部门对凉州攻鼓子的保护传承除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外,还命名了传承人。四坝镇的杨门元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凉州攻鼓子代表性传承人,同为攻鼓子表演艺人的杨万住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凉州攻鼓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四坝镇成立了凉州攻鼓子艺术协会和凉州攻鼓子传习所,将攻鼓子艺人团结起来,参加各种表演活动,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通过传帮带,使一些年轻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传承人还通过进校园教孩子研习攻鼓子舞,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这门艺术。这一系列措施使凉州攻鼓子得以传承和发扬。 陇 剧 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的一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据老艺人的回忆,原为皮影戏,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周边一带。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一生从事陇东道情的改革活动,制定并改进了道情的音乐及声腔,增添了四弦、笛呐和水梆子(梆铃)等乐器,对道情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此后道情唱腔又发展为东南西北4路,其中许元章、耿颢贤、史学杰、敬廷玺等艺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陇剧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啼哭动作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舞台美术借鉴皮影镂空、彩绘、装饰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等,形成独特风格。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陇剧也陷入了濒临衰亡的困境,演出团体及演出场次锐减,传承链几乎中断,处于被大剧种和时尚文化所取代的困境,如不加关注与保护,势必越来越边缘化乃至面临衰滞、消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肃省陇剧院获得“陇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南 木 特 藏 戏 “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藏族拥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蕴藏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 南木特 " 藏戏就是其中之一。" 南木特 " 藏戏,也称安多藏戏,是以历史人物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间英雄为素材,具有生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手法上,它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有唱有说、有歌有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表演剧目往往通过宗教性的阐释,传播和繁荣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 南木特 " 融入了甘、青、川的区域性文化特质,地方文化色彩鲜明,唱腔自由舒展,极富民歌风格,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因地制宜设场演出,演出形式灵活多样。 传统藏戏,在表现形式上综合了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故事情节完整。也是重要的祈福行动,民众将每年祈祷亲友平安和畜牧业、农作物丰收的朴素心愿,附加于藏戏这一形式上。 藏戏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过演出活动范围小、缺乏资金、演员匮乏等困难,但民间的演出从未间断过。 新中国成立后,藏区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增加。至上世纪 50 年代末,甘南州内有藏戏演出团队 36 个,剧目 9 个。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藏戏进入兴盛时期。上世纪 70 年代末," 南木特 " 藏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再生。1981 年成立了甘南州藏剧团。1982 年在合作举办了全州首届 " 南木特 " 藏戏调演,夏河、碌曲、合作等县藏戏队和甘南州藏剧团参加了历时 7 天的藏戏汇演。甘南各地都成立了以乡村为单位的藏戏队,走乡串户演出。 从 1946 年第一部 " 南木特 " 藏戏《松赞干布》的创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演出,无论在演技水平上,还是在剧目数量上," 南木特 " 藏戏都有了很大发展。 自 2005 年至今,甘南州下大力气开展 " 南木特 " 藏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整理藏戏剧本 13 个,藏文版剧本已经出版;整理了完整的视频资料 5 部,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各 1 人。2011 年,又进一步完善了 " 南木特 " 藏戏资源数据库建设,重点进行抢救性资料搜集和整理。 2011 年," 南木特 "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2 年,国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南木特 " 藏戏的保护与发展专门下拨资金 162 万元,用于濒危剧目的抢救性记录和演艺人才的培养等。 2013 年 2 月,碌曲县二地村举行了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木特’藏戏传承保护基地 " 命名仪式。 大型 " 南木特 " 藏戏《唐东杰布》2014 年完成剧本创作,2015 年进行排练并赴北京、兰州演出。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2016 年对剧目进行了精排提升,增强了艺术性、感染力和生命力。 武 都 高 山 戏 武都高山戏(又名“高山剧”,鱼龙、隆兴等地人称之为“演故事”、“走过场”),甘肃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明初鱼龙镇人为纪念大将李文忠(大安爷)而形成了唱戏的习俗,把式舞亦在此情势下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随意演唱升华为在舞台上“敷演故事”的戏剧性表演,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高山戏。高山戏的表演具有社火场上“把式舞”跳、摇、扭、摆舞步动作的特点,剧目内容丰富多彩,多数剧目有宣扬仁义道德、教化育人的积极意义。 2008年6月7日,甘肃省陇南市申报的“武都高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山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其唱腔分为“欢音”和“伤音”两大类。高山戏“欢音”类唱腔如【古碌】、【十把扇】、【进状元】、【状元回府】、【进花园】、【门墩儿】、【太平年】等明快活泼、玲珑华美,“伤音”类唱腔如【胭脂泪】、【滚白带哭腔】、【旺哥】等缠绵凄楚、哀怨动人。 武都高山戏代表性传统剧目有:《咸阳讨账》《刘四告状》《老换少》《白玉霜》《康熙拜师》《儿嫌娘丑》等。创作剧目有《开锁记》《尕女婿》《挡车》《人老心红》《夜逃》《特殊党费》等。 民 勤 小 曲 戏民勤小曲戏,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明清时民勤县名“镇番"故名。当地又称之为小戏,相对秦腔大戏而言,是流行民勤城乡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民勤小曲戏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生动活泼,遗产丰富,被戏曲专家赞誉为“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据载,自清中叶起,民勤小曲即流传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民勤小曲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 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民勤东湖艺人刘发杰(节)组建泰和班,将民勤小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将“小曲儿当大戏唱”,吸收小曲、秦腔艺人三十余众,组建起民勤最大的民间业余秦腔班社。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俗,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故人又称“地蹦子”。 民勤小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种,其中如〈箍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懒婆》、《二瓜子吆车)) 等为独擅剧目。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 《下四川))、〈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戏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民勤小曲传统剧目除失传的《鸳鸯谮》、《王祥卧冰》、《月光带》等外,几乎全部是折戏,适于城乡地摊演出,也是小曲戏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民勤小曲戏音乐,是在民勤民歌与内蒙河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吸收晋、陕、江,渐移民带来的民间小调而形成,属于曲牌连缀体制。眉户剧传入民勤后,因其音乐风格与小曲戏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户音乐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戏中,相互融合,丰富了小曲戏的表现力。至今,只有少数艺人还能分清哪些曲调是原来民勤小曲戏的,哪些是后来传入的眉户曲子,多数艺人和—般现众已很难辩别了。艺人们把原小曲戏音乐称“老稠”,把眉户剧音乐称“新调 ”。 玉 垒 花 灯 戏 文县玉垒乡,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为白马氐、巴蜀、秦陇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此地因处于玉垒古关,史称“陇蜀咽喉”,古阴平古道穿境而过,有史以来就是从陇到蜀的重要通道,此地亦处于白龙江和白水江两江交汇处,地理位置险要,古人出于对自然的崇拜,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花灯戏”这一民俗活动便逐渐流传了下来。 玉垒花灯戏是在耍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花灯戏”。戏台前后挂满各种彩灯,花灯手穿红着绿,一手执自制的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花灯,一手执扇,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彩灯歌舞交相辉映。“耍花灯”是当地的社火活动之一,从正月初二起灯,正月十六倒灯(即结束),在这一期间,“花灯戏”正式在神庙戏台上演出,祭祀祖先神灵,娱神娱人,以示喜庆;或者在平常冬至以后由大户人家邀请,为其“还愿”(向神灵许愿后,烧香还愿),庆贺祈福而演出。 玉垒花灯戏舞台表演、音乐唱腔、服装道具、化妆等与一些大剧种基本相似,能够表达出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的复杂感情,演出剧目丰富,题材广泛。从目前玉垒坪、魏子坪、李家坪、冉家、余家演出的135个剧目看,既有自编戏,也有改编戏;既有生动风趣的折子戏,也有人物众多、故事曲折的大本戏;既有文戏,也有武戏;既有历史戏,也有现代戏。而且各个村花灯戏剧团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和表演风格。 这些村子对与花灯戏有关的物件视为珍宝,尽力保护。初办时置办的服装、道具,能用的还在继续使用,不能用的妥善珍藏。魏子坪人—把清代的大筒子胡坏了,他们还将筒子和琴杆珍藏着。玉垒坪人的神龛里还供奉着明末将天官、地官、水官爷换为铜像前的木塑像,戏箱里还存着自制的边鼓、点锣、九节钢鞭、面具、戏衣,等等物件。—件件文物,见证了玉垒花灯戏艰难成长的历程,记载着玉垒花灯戏古老的历史。 玉垒人对花灯戏的喜爱体现到了各个方面。清光绪年间,李家坪的王重贤在—个叫元石匠的地方,修了一座远近闻名的三进三出大院,在柱顶石上刻有花灯戏演出的画面,在石台柱上刻有花灯戏演出的场景,在台阶墙面石板上刻有花灯戏演出的场面,在神桌上也刻着花灯戏演出的图案。元石匠这个地方早已无人居住,三进三出的大院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碧口水电站移民时拆掉了,但王重贤的后人们还珍藏着这些物件。他们说:“看见这些物件就像见到了老祖宗,它激励我们世世代代要把花灯戏演下去。” 玉垒花灯戏多数村全用男演员,传承靠“戏母子”记戏、编戏、训练业余演员唱戏。玉垒人把记戏、传戏、演戏当作一种责任,—种荣耀。1988年,生于1905年的魏子坪“戏母子”张兴文身患重病,临终前他怕自己带走肚子里的戏,用惊人毅力强撑着回忆,请张希贤记录下了23部戏。在这几个村,许多人从小就钻研戏,历代都有著名的“戏母子”、“演员”、“乐师”。 “玉垒花灯戏”表现力极其丰富,既能表现秦腔中慷慨悲凉的特点,如《铡美案》;又能表现出川剧灯戏的俏皮,诙谐幽默,展现出玉垒花灯丰富多彩、表现力极强的特点。其唱腔起唱高亢,如秦腔起唱,吐字刚强有力,粗犷豪迈,渐趋婉转细腻,悠扬转腔,起承转合、百折千回,余音袅袅;念白也是干脆利落,在适当的地方有拖音,颇具川剧中灯戏的味道。其最典型的要数幕后帮腔,众人相和,悠扬洒脱、气势雄浑。音乐主要分文(以胡琴为主的弦乐)武(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锣、马锣、木筒、羊皮鼓、长号、牛角号、莽筒等)两个乐队,以武乐为主,铿锵有力,感染力极强,锣鼓点曲牌主要有《三环子》《斗金壳》《戏锣》《唱锣》等几十种。 花灯戏的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又有很重的川味。它的唱法也比较独特,不象秦腔那样的板腔,而是以角色腔加各种感情腔,再加上表现特定戏剧和民歌小调共同组成了该戏的唱腔形式。因而有人说花灯戏的唱腔“讲究统一性,力求变化性。”花灯戏剧目取材广泛,较多源于民间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也有不少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剧情曲折生动、风格质朴、简洁风趣,具有较强的大众性。 玉垒花灯戏除个人还愿和遇红白喜事演出外,村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灯”(即开戏),正月十六“倒灯”(即结束),庆贺上年五谷丰登,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娱神娱人,聚众育人。演出场地灵活,或固定场地,或农家院落,将欢乐和祝福送到百姓身边,体现出花灯戏来自民间、扎根群众的特点。每临演出,全村人都行动起来,大家办,大家演,大家唱,大家看,台上尽情演唱,旁边众人帮腔,台下掌声连连,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乐融融,干群关系密切,村里村外卷入了欢乐的海洋。看到这种景象,不管是谁,都会被花灯戏浓厚的乡土味和乡邻之间亲切和谐的气氛深深感染。 喜讯!甘肃人的养老金又涨了 楼盘无配套幼儿园?查!兰州专项治理城镇小区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 小学入学年龄放宽至12月31日?教育部回应!

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kepu/202412-10082.html

(9)

文章推荐

  • 沈阳师范的师范专业多少分录取 沈阳师范大学分数线

    沈阳师范的师范专业多少分录取沈阳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会因年份、专业、考生报考人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录取分数线会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公布,您可以关注当地招生考试部门或者沈阳师范大学招生网站的相关通知,以获取最新的录取分数线信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高考成绩外,沈阳师范大学还会综合考

    2024年11月07日
    48
  • 新澳2o24年精准资料期期:答案解析落实-277.WE8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掌握最新的精准资料就等于掌握成功的钥匙。尤其是进入2024年,全球趋势与本地市场的变化交织,新澳2024年精准资料期期应运而生,为渴望洞察未来、把握机遇的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新澳2024精准资料的核心优势1.权威数据支持,确保精准可靠新澳2024年精准资料期期整合

    2024年11月19日
    59
  • 2024澳门开奖历史记录查询结果表,行动精选答案落实_排行版5.44

    一、澳门开奖历史记录查询的重要性澳门开奖历史记录查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彩民们回顾过往开奖结果的重要工具,更是分析趋势、制定策略的关键依据。通过查询历史记录,彩民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期的开奖号码,了解哪些号码频繁出现,哪些号码较为冷门。这种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彩民在未来的投注中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2024年11月22日
    15
  • 2024香港开奖记录,202年香港今晚开奖结果-全面的最佳解答_3141.WIN.151

    2024香港开奖记录:财富时代的大门开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幸运的梦想,而彩票正是通往这个梦想的桥梁之一。2024年已经悄然拉开帷幕,新一年的香港开奖记录也备受期待。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彩票系统之一,香港开奖记录不仅因其公正透明闻名,还以丰富的玩法、独特的历史数据分析,成为无数彩民的必备工具。

    2024年11月24日
    13
  • 246天天好资料免费精选版:让您投资成功从这里起步!-V32.60.27

    在今天的股市环境中,如何获得精准、实时的投资信息,是每一位投资者都面临的难题。市场瞬息万变,错过了一次交易机会,可能就意味着错失了一次盈利的良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自己的投资决策水平呢?答案就是:《246天天好资料免费精选版》。这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股票投资助手,致力于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最具价值

    2024年11月25日
    11
  • 二四六天下彩天天免费大全,让生活更轻松的全能指南-历史记录解释落实_842.ISO.009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而时间却显得尤为宝贵。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高效、便捷、精准的解决方案?答案便是“二四六天下彩天天免费大全”。这个名字可能已经在您的耳边响起过无数次,但您真的了解它的全部魅力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讨它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用好这个全能的生活助手。一、

    2024年11月25日
    10
  • 个人“电子健康卡”,您领取了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电子健康卡是由卫健部门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发放的就诊服务卡,实现跨系统、跨机构、跨区域,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一卡(码)通”,解决“多卡并存”的堵点问题。“电子健康卡”申领成功之后将不用再携带任何证件(身

    2024年12月19日
    4
  • 中国“核动力汽车”,一次充电将能终身使用,续航可达30万公里

    如果有一种新型的汽车,启动一次就能无限续航,充电一次就能使用终身,续航能达到30万公里,根本不需要电能,使用一节核能,就能相当于1350吨煤炭的能量,会否让很多消费者都眼热心跳?中国核动力汽车的研发成就,已经让很多人看到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我国

    2024年12月19日
    4
  • 综合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一、20xx年工作回顾(一)办理公司自有职工的社保、公积金核定工作1、公司自有职工的社保月度核定工作每月按时办理公司、xx分厂、深圳分厂自有职工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申报核定和增减变动工作,现公司养老保险在湖北省养老保险局参保,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在xx市

    2024年12月20日
    5
  • 体育电视啥意思呀奥运每天出爆梗,艺术电视成巴黎奥运新搭子,年轻人更爱实用百搭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是最适合年轻宝宝体质的奥运会。”看到这句话,不懂的人还在一脸疑惑,但懂得人已经在工位上笑出声了。其实这说的是巴黎奥运会“梗”太多年轻人更爱玩梗,从看比赛变成了看段子。而且这些梗,从还没到比赛的开幕式当天,就传出来了。例如小黄人偷蒙娜丽莎

    2024年12月23日
    2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14日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14日

    希望本篇文章《微周刊·甘肃民俗 | 异彩纷呈的戏与曲》能对你有所帮助!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14日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14日

    本文概览:甘肃异彩纷呈的戏与曲 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情怀;过大年,唱大戏,也是我们的集体记忆,红红火火的春节,总是与热闹精彩的戏曲联系在一起的。民间戏曲是中国民众文化娱乐生活...

    联系我们

    邮件:我要结婚啦@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