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cshi/202412-15590.html
作者:李长久(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 新华社高级编辑)
我国采取综合政策和有力措施实现了14亿多人丰衣足食和步入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为全球特别是为“全球南方”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一、土地利用和保护
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闻》日报网站2023年10月15日发表美国政治学家马吉德·拉菲扎德题为《土地和水污染是人类生存的威胁》的文章介绍,全球土壤为人类提供近95%的食物。但人类活动正在破坏地球给予我们的这种重要自然资源。土地可能被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污染。地球上大约75%的土地已经退化,给超过30亿人造成负面影响。不幸的是,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上升到90%以上。届时,如果我们不采取适当行动,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将超过癌症,给全球造成的损失超过当前全球的经济规模。
世界人口:公元O年达到2.308亿,从公元O年到100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02%,公元1000年达到2.683亿;1000年至18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17%,1820年达到10.411亿。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测,2022年11月15日,地球人口步入“80亿时代”。不断增加的人口挤压着地球上其余生命的生存空间,3/4的土地和2/3的海洋已被人类活动极大改变,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据统计,目前全球粮食产量足以养活80亿人口,却仍有8亿人口“长期营养不良”。地球如何承载人类之重。
地球地表面积71%是海洋,陆地面积占29%。中国地图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的《世界地图册》介绍,世界土地类型占陆地面积的比重:森林面积占25.9%,草地面积占22.9%,耕地面积占9.0%,其它面积占42.2%。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地球农业生态划分研究结果显示,按土壤、气象条件和现行的技术推算,全球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约42亿公顷,相当于目前所有农田面积(15亿公顷)的近3倍,占到地球陆地面积的11%。尚未开发的27亿公顷土地为森林和草地,从开发成本和对环境影响考虑,将这些土地变为耕地是不现实的。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治理和利用管控。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同年12月30日,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我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18亿多亩。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确保实有耕地基本稳定。
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有力有效政策和措施。一是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二是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三是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四是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五是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
中国盐碱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全国有15亿亩,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盐碱地有5亿亩。如何唤醒沉睡的盐碱地,“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区域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盐碱地普查,加强“以种适地”,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改造。
2021年至2023年,农业农村部指导8个省开展了盐碱耕地治理试点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240万亩,各地累计建成了200多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201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启动了“渤海粮食科技示范工程”,科研人员针对环渤海低平原5000万亩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制约粮食生产问题,重点突破了“土、肥、水”等关键技术,“现在周边小麦亩产已稳定提升到五六百斤。”
2023年金秋时节,在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一片改良后的盐碱地,实现了水稻丰收。在大安市龙海灌片种植整改项目区,盐碱地改良后的约2万亩新增耕地,其中近六成土地在第一年达到亩产约400公斤以上。
全世界有1600多种植物能在盐碱地生长,中国有400多,其中新疆就有320种。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耐盐关键优异基因,该研究成果对培育水稻耐盐品种、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地球科学进展》第21卷第11期2006年11月发表候春梅等题为《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呼吁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文章介绍,在全球约14亿立方千米水资源中,海洋水储量约13.38亿立方千米,约占全球水总储量的96.54%;南极、北极和高山冰川积雪的储水量约0.24亿立方千米,占1.74%;全球地下水储量约0.23亿立方千米,占1.69%;存在陆地河流、湖泊、沼泽地等地表水体中的水储量约50.6万立方千米,占0.017%。全球淡水仅占地球水总量2.53%,这些淡水的77.2%分布在南、北极地区,22.4%分布在难以开采利用的地下深处,仅有0.4%的淡水供人类维持生活和发展。
法国《费加罗报》网站2022年8月18日发表作者樊尚·博尔德纳夫题为《世界笼罩在水资源争夺战阴影下》的文章,援引法国研究战略基金会特聘研究员弗兰克·加朗分析:2/3的雨水在接触地面之前蒸发,这种资源中只有1/4到达河流,只有1/6可以补充地下水位。事实上,当降雨减少或土壤吸收水较少时,地下水就枯竭。对于由153个国家共享的地球上286条国际河流和468个跨境含水层,与水有关的潜在争端可谓无穷无尽。2010年至2018年间,联合国统计了近263起与水有关的冲突,其中123起是直接因水而起。
2022年以来,水资源危机阴影笼罩世界。美国拥有丰富水资源,2022年美国西部地区遭遇了120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导致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缺水问题。加拿大北部因干旱和缺水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尽管加拿大拥有全球约20%的淡水资源,但全国各地多个社区都面临罕见的缺水问题。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2022年9月5日文章指出,粮食和能源安全都与水有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农业用水占全球水资源消耗的70%。
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2023年10月9日发表美国威尔逊中心瓦赫巴战略竞争研究所所长萨迪克·瓦赫巴题为《全球水危机如何帮助美中缓和关系》的文章指出:“水危机是真正的紧急情况,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稳定都有影响。世界资源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生活着全世界25%人口的25个国家面临着‘极大’的水资源压力。世界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估计,严重干旱可能阻碍经济增长。五角大楼《2021年气候风险分析》概述了干旱、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短缺的安全影响,这些因素将导致大规模移民、破坏地区稳定。”作者提出,中美可合作应对全球水危机。
万物生长、繁衍和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水。美国第35任总统(1961-1963)约翰·F·肯尼迪曾提出:“谁能解决水的问题,谁就能赢得两项诺贝尔奖,一项是科学奖,另一项是和平奖。”
中国水资源储量居世界第6位,淡水资源占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30%左右。继承综合治水和科学用水的中国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不断加强对江河湖泊湿地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有力有效应对了旱涝灾害的冲击和保障人民丰衣足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强对长江、黄河和“中华水塔”等江河湖泊的治理保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引领下,长江沿线省份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母亲河生机盎然,正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速发展主力军。地处“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主要的淡水供应地,每年为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
海水淡化、海水养殖,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全国人均海水产品超过24公斤,耕海牧渔成为中国饭碗里的重要组织部分。我国农业科研人员陈日胜在罗文烈教授带领下从1986年起历经30多年培育出海水稻种子“海稻86”,为我国选择耐盐水稻品种扩大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水利关系国计民生。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2022年增长10.1%,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防洪工程13083个,完成投资3282亿元;供水工程14749个,完成投资5013亿元;灌溉工程5143个,完成投资1497亿元;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8039个,完成投资2204亿元。这些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以水为金,促进农业发展。2023年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曹彩云提出,要让每滴水发挥最大效益。
三、植树造林与防沙治沙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22年7月2日发表作者迈克尔·达尔题为《地球上最早的森林是何时出现的?》的文章写道,尽管植物最早在4.7亿年前出现在陆地上,但树木和森林直到近3.9亿年前才出现。
在人类活动初期,森林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3。人类砍伐导致全球森林面积不断缩小。联合国粮农组织 2010年3月25日发布的《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森林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比重降至31%。中国地图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的《世界地图册》(修订版)显示,森林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比重已降到25.9%。森林面积缩小导致沙漠化、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2013年3月19日,第11届国际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0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仍以年均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已有168个国家和地区、9亿多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2004年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检测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46%。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2013年8月初,第4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我国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地区举行。沙漠腹地的绿洲成为来自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交流防沙治沙经验的平台。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7大沙漠,经历30年的持续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阻挡住风沙对北京和天津地区的侵袭。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大决策。“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4%。
40多年来,累计营造林保存面积4.76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5.05%升至2020年的13.84%。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风沙危害不断减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有效防护农田超过3000万公顷,促进粮食平均增产1000多万吨。“三北”工程在祖国北疆构筑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三北”工程建设将继续取得伟大成就。
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各省区市在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效。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自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以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坚持绿色发展,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如今塞罕坝,一排排落叶松苍劲挺拔,一片片云杉连绵成海,百万亩人工林,铸造了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诉说着一代代务林人接续谱写的绿色奇迹。
2023年8月底,国家林草局举办“三北”工程黄河“几字湾”攻坚战推进会,推动黄河“几字湾”荒漠防治。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黄河“几字湾”攻坚战是重中之重。黄河“几字湾”地跨华北、西北,是影响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漠区,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黄河“几字湾”荒漠治理以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为重点,通过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立足解决好六大生态问题,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消、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6月17日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为全球防沙治沙、保护并增加耕地,实现绿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科技创新、科技兴农力度稳步加强。科研人员对水稻、小麦、玉米等种子改良或培育新品种,每亩耕地产量大幅提高。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的机械化率到了95%以上,一台收割机顶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都在农业生产和社会领域推广,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从2000年的700公斤、2004年的800公斤、2011年的900公斤增至2014年的1000公斤。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2019年7月,袁隆平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为80个国家培养1.4万多名有关技术人员。中国水稻种植占全球种植水稻面积的20%,大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袁隆平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种植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的首选。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全球增产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推文称:“今天,我们缅怀一位真正的粮食英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通过培育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使数百万人摆脱了饥饿。他于今天逝世,享年91岁。他所留下的遗产和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美国《纽约时报》发表回顾袁隆平生平的长文称:袁隆平“在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高产杂交水稻使亚洲和非洲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挽救了无数生命”。德国电视二台发文表示,袁隆平的水稻育种不仅帮助中国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而且养活了世界各地的人民。
2024年2月3日发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铆足干劲,苦干实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中国实施的不是独善其身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向建设农业强国迈进,将助推“全球南方”农业现代化进程。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2024年1月17日发表非洲科学院前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题为《中非农业合作:非洲粮食安全和食品主权的安全网》的文章介绍:“非洲拥有占全球64%的农业用地,生产的粮食却仅占其消费量的10%。”他提出:“非洲可以向中国学习,以养活目前依赖粮食进口的十多亿人口。”
这位院士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科学院与非洲科学家之间的科研合作已经开始解决粮食安全、减贫、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网站2024年3月11日发表作者迈克尔·张等题为《龙年我们对中国有何期待?》的文章预测,全球农业格局正处于转型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中国影响力上升。中国依靠惊人的生产率养活全球20%的人口,证明中国高效的土地利用能力和农业能力。
文章介绍,中国的水产养殖、蔬菜和猪肉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57%(2020年)、52%(2021年)和48%(2022年),蔬菜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反映了其在育苗和种植技术方面不断进步。“展望2024年,中国将在全球粮食安全、市场走向和可持续农业实践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向建设农业强国迈进进程中,将继续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农业发展、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中国将与各国协力为建设绿色美丽的“地球村”做出更大贡献。
赞 (8)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希望本篇文章《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贡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作者:李长久(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 新华社高级编辑) 我国采取综合政策和有力措施实现了14亿多人丰衣足食和步入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为全球特别是为“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