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工作要求和流程

__市现有人口520万,女性约为249万,15-64岁的人口约占71%,全市184个行政村,农村妇女劳动力多。随着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需转移到其他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省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项目,每年帮助1600余名农村妇女劳动力参与培训,其中76%实现转移就业,项目的实施得到各级妇联和农村妇女的支持和好评。 __妇联自2012年以来,每年承接省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48万元,培训1600人次,总计144万元和4800人次,项目实际完成培训人数4557人次,培训后就业人数为3460人次,实际补助标准600元/人,获证人数1375人,获证奖补资金为200—600元/人不等,平均月320元/人,地方补助资金为44.1万元,培训转移就业率76%。省财政每年拨付的48万元资金,其中40万元按照每县10万元额度直接到__县、__县(现区划调整为__区)、__县、__县财政财政专户,8万元由市财政局转拨区财政局。补助资金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确保效益、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使用原则,由各县区妇联摸底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委托省级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主要培训项目有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员、电子操作工、保洁员、食用菌培育技术、电脑刺绣、创业培训等内容。 一是针对妇女需求,慎重选择培训项目。根据文件精神,面对各承接项目县区妇联认真对农村妇女的不同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各县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__县农村妇女倾向于在家口就业,一是县域的企业较多,二是方便照顾家庭,__县农村妇女更喜欢做家政、月嫂,学成之后都喜欢到苏州、上海等地打工就业,海州区妇女更希望依托白虎山批发市场开始创业,包括电子商务创业。妇联和培训机构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需求和培训时间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重点举办符合大量用工需求的工种,如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员、电子工、生产线操作工等。 二是认真筛选培训机构,提升培训就业率。县区妇联通过与当地人社局联动,从办学资质、办学场所、师资力量、 推荐就业等相关方面进行考量,严格按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优美、授课能力卓越”的要求选择合作单位,市妇联逐一对培训机构进行了走访和检查,查看机构的培训资质、师资配备、授课经历、学员反馈等内容,各县区选择的__镇劳动所、卓越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惠民就业培训中心等资质全、信誉好、教学棒的机构培训实施项目。 三是积极服务对接,开展点单培训。近年来,__市妇联敏锐地发现当前招聘就业市场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两难”现象,尤其需要女工较多的企业,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原来企业希望招聘进厂就能上手工作的熟练工,而农村妇女劳动力有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妇联系统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积极走访企业,结合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订单式”培训,帮助企业培训妇女,考核合格直接进厂工作,如__区永盛玩具厂,已为其输送200余名女工,2015年正在新建厂房扩大生产,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 四是监督培训支出费用,促进资金使用到位。省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补助资金给农村妇女带来很大的收益,__市妇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各承担培训单位提前一周报送培训计划,包括开班时间、地点、培训项目、参加人数、课时安排、师资安排、班期联系人等,市妇联组织不定期抽查,所有培训实施结束后,按照要求提交台账到财政部门申领补贴资金,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坚决不予支付。在2014年省妇联《关于印发<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下发以来,市妇联及时传达文件精神,要求各级妇联和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要求建立严格的培训实施方案、健全的培训台账资料、规范的资金申报流程,宣传费用控制在5%以内,严禁发送工作人员的加班费、交通费和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或培训条件改善等,确保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资金用好用实。 农村妇女劳动力专业补助资金的实施,切实帮助了转移就业农村妇女学到了一技之长。在过去的培训实施中,主要围绕技能进行培训,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不够全面,不够立体。 1、农村劳动力培训获证难。农村妇女普遍呈现学历低、文化程度低的情况,特别是35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展16.7%,又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读书、写字的氛围,参加培训学习操作技能通过率达到99%,希望通过职业鉴定,难度较大,尤其是笔试成绩很难及格。 2、技能培训需求在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正一步步走向智能化,用工需求固然会逐步递减。近年来,小微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勃勃生长,更多妇女把目光投向了小资本投入的创业项目。妇女不再需要承担大额创业的风险,小项目启动,用小雪球敲开致富大门。在走访海州区60名农村妇女中有42名希望 能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培训项目选择时,将更多考虑创业培训课程的融入,把单一课程立体化,增加自主选择性。3、法律法规知识需求大。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我国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要求新型女性具备相应的法律常识。《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分析要在参加>:请记住我站域名/ 4、现代技术应用受青睐。在培训课中,很多学员,提出要了解更多电脑、手机的应用培训,现代生活、娱乐都不开电脑、手机,因此融入接地气的信息培训课程也必将得到参培女性的青睐。开设信息培训课程,不仅能提升参培妇女的自信心,紧跟时代潮流,还能让她们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更加顺利。 上半年我区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一手抓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就业,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供服务帮助就业,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一手抓劳务输转,采取找门路、搜信息、建基地、扩队伍,注重领导抓、信息引、典型推、原创:服务促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巩固老基地、开辟新领域,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推动了全区劳务输转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截止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7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失业人员再就业39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6%,再就业率为48%,开发公益性岗位797个,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14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5.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6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80%,培训农民工2.1万人,创劳务总收入1.01亿元,完成全年总任务的50%,有力维护了××的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工作作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劳务输转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安排,专题研究步署,同各乡镇、街办、两个职专都签订了2006年劳务输转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靠实了工作责任。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目前我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又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区今后劳务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及各项工作措施。目前,我区已建立了以区就业服务局为中心,23个街办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及7个乡镇劳务工作站为依托,8家民办职介所为补充,以陇东职专、××职专及35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阵地,以省劳务办驻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立的办事处为安置点所构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在全区各乡镇行政村聘用了97名兼职劳务工作信息员。还建立了月汇总、季汇报制度,对就业和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统计、汇总,并严格按照工作目标责任制兑现奖惩,逐步形成了级级靠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新格局。 2、打造服务平台,完善服务职能 我们利用中心劳动力市场大厅设立的从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金发放、档案托管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还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在“191”(要就业)互联网站设立了最新就业信息、政策法规查阅、人才资源库等窗口,累计访问人数1万多人次;中心劳动力市场共为189户用人单位和2458名求职人员提取供了咨询服务,进行职业指导1667人(次),市内介绍成功403人(次),组织劳务输出860人(次)。其次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各街办社区普遍建立了企业用工、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失业登记、优惠政策落实、开发公益性岗位、企业离退休人员等动态管理台账,实现了“工作职责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在××城区开发了797个共益性岗位,组织愿意从事公益性岗位的550名下岗失业人员(含市直)参加再就业培训班,随后安置483名就业困难人员(含市直)从事社区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随后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逐一落实了符合条件的“4050”人员的养老保险补贴。 3、创新工作思路,成立机动车辆看护队 由区政法委牵头,区人劳局、就业服务局积极配合,选聘的50名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经培训后已上岗对××城区机动车辆停放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协助理顺城区交通秩序,维护良好的城市形象。看护队员工资除每月领取公益性岗位补贴225元外,还可从停车费中按比例提成,月工资高于320元。队员由市公安局××分局城交队配发标志袖章,并负责日常管理。 4、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是带动就业,扩大再就业的源泉。我区把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家政服务、信息服务业、房地产、通讯业等新兴服务业,同时区上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依法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全面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培养壮大民营经济带头人队伍,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使金塬公司、百佳超市、陇运三力快客公司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区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648个新的就业岗位。 5、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发展后劲 我区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首先是劳动保障、教育、农牧、扶贫、科技等部门通力合作,整合培训机构和资源,把全区的农民工培训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其次是积极动员××职专、董志职专及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转变观念,使他们能够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把短期技能培训作为重头戏来抓;再次各培训单位在培训工作中,一是突出务工前引导性培训,坚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常识、择业观念、竞争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切实增强他们适应城市环境的能力;二是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各培训单位对外出人员进行了电动缝纫、电气焊、电工、微机、汽车驾驶、烹饪等14个专业的技术培训,并组织参加技能鉴定;三是开展诚信教育,对输出人员进行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区共开展农民工培训214期,总计2.1万人,通过培训极大的提高了我区农民工竞争力。 6、加强组织输转,打造劳务品牌 我们充分调动乡镇劳务工作站、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庆安劳务派遣公司、××职专、陇东职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区劳务办公室通过××区电视台的《就业之窗》和劳动就业服务网站为外出务工的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为全市20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了春风卡、《农民工维权手册》18000多份,还为280名特困农民工每人发放路费补助50元,同时委托省劳务办驻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新疆、江苏等地办事处在输入地车站设立了接待站,实现了“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的一条龙服务,有力地改善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促进了我区劳务输转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7、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环境 我们坚持把强化宣传做为最强劲的有力抓手,在改进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上下功夫,采取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新闻媒体与会议宣传相结合。我们借助全区再就业援助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再就业政策咨询活动周的大好机会,先后在××城区人员密集的地点设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政策咨询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咨询点,悬挂宣传条幅89条,咨询群众达4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为就业和劳务工作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我们还通过《甘肃日报》、庆阳电视台、《陇东报》、××电视台多次报道我区劳务和就业工作,在社会上营造了人人关心劳务和就业的氛围,各乡镇劳务工作站也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政策咨询和信息宣传活动,后官寨等乡镇还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春节的机会,请他们现身说法,召开了劳务工作座谈会,把劳务输转这个投资少、见效快的绿色经济产业宣传到农户的心坎里。 二、存在问题 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部门组织得力,群众参与积极,使我区就业再就业、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希望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失业人员就业观念滞后;二是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三是劳务工作经费困难;四是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发[2005]36号、甘政发[2005]96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区实际,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各乡镇、街办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要尽快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居民住宅楼,对辖区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项目详细记录,逐人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计算机管理,着重做到劳动力情况三清(即技能状况清、家庭情况清、就业现状清)。 2、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原创:集中力量解决政策落实中的操作难点,进一步释放政策促进就业效应。切实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搞好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税费减免的一条龙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创业环境。 3、进一步加强乡镇街办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组织乡镇、街办(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推出“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活动。下半年集中组织全区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一次培训,认真学习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参与;养老服务;城市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90-05 本研究所探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参与,是指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等社会各方力量在养老服务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行为过程。研究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参与,满足老年人的多元服务需求,有利于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走出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管理模式,建立老年养老社会化模式,分解社会负担,促进中国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加强。我们选取了南京市鼓楼区和玄武区作为研究对象,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鼓楼区和玄武区都是南京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和经济文化发展大区,是南京市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区①,它们都在如何做好养老服务的问题上较早开始探索,工作走在南京市前列,以此为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选取两个区进行调查,可以对两区的情况作一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共性。具体方法上,我们在两个区随机抽取了200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59份,以此了解老年人对社会各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参与的空间和途径,以及老年人自身的社会参与等有关情况。同时我们还与老人、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召开了座谈会并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需求和现状 (一)社会参与是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的迫切需要 老年人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其自身的生活状态和需求,直接影响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基础、空间、动力。 首先,从老人自身状况来看,迫切需要来自社会的多方参与。根据我们此次调查,有68.5%的老人为空巢家庭,其中单身独居老人占8.8%,与老伴共同生活的占59.7%。而根据1999年的一项调查,空巢家庭仅为30.0%,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空巢老人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这些空巢老人的照顾需求会越来越多,而且照顾专业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当这些老人生活有困难时,绝大多数老人只能靠“老伴”和“子女”,只有近20%的老人能从邻居、社区、保姆等处获得帮助。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是主导需求。本次调查中,除了6位老人是在社区养老院居住外,其他都是属于居家养老(其中有128人,占80.8%的老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有14人是目前在子女所在的社区)。对于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老人们表示基本上还是自己照顾自己并且与老伴互相照顾(分别是45.9%和47.8%),子女照顾也是主要的力量(14.5%),除此之外,也会请保姆或钟点工(3.1%)。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社区安排护理人员上门服务非常少。 第三,社区医疗服务需求较为强烈。根据调查,有七成以上的老人身体不太好,小病和常见病去社区医院,看大病都要到大医院,但挂号、付钱、拿药等都要排好长的队伍,楼上楼下跑,太不方便,如果没有人陪护,更吃不消了。因此,老人们对社区医疗站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强烈需要社区医疗站能够定期检查身体(63.5%),其次是常见疾病的防治(34.6%),建立老人健康档案(21.4%),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20.8%),提供上门的医疗服务(12.6%)。对于目前社区医疗站的服务,大部分老人反映不是很满意,原因在于社区医疗站提供的免费检查太简单,就是量量血压;医疗站设施太简单,药品也比较有限。老人们要求要多开办一些健康讲座,让老年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而不是推销药品等等。 第四,期待日托服务机构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南京鼓楼区和玄武区的社区都为老年人提供了日托服务的场所,即白天老人进中心服务,晚上回家,通常有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娱乐活动等。玄武区2005年建立了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楼区称之为托老所。对于这样的机构,老年人还是很欢迎的,有一半的老人非常愿意去而且经常去,但还有一些老人表示他们不大愿意去,因为中心设施条件不够,服务不完善。 第五,社区养老机构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入住需求。本次调查的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人愿意入住社区养老机构,其中表示“现在和近期打算入住”的老人有6位,“几年后打算入住”的老人有73位(占45.9%)。虽然老人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当身体不能自理而又缺乏照顾资源时,他们不得不考虑养老机构,而社区养老机构是他们除了居家养老外最先考虑的选择。但是,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养老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就拿调查的锁金村街道来说,街道办有一家锁金老少照料中心,这是一个集体办的养老机构,就在老人们生活的社区中,可是中心只有34张床位,目前已经住满,听主任介绍说,已登记等候的老人已经近50人。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原因在于社区养老院有它的优势,就是老人们可以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 总体而言,被调查的老人认为已经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占71.10%、“老有所乐”的占62.30%、“老有所医”的56.30%、“老有所为”的占35.80%,“老有所学”的35.60%。由此看来,社会参与在“五老”上都大有可为。 (二)从社会参与的现状看,多元参与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此次调查发现,玄武区和鼓楼区的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的发展态势良好,养老服务已经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社会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参与者广泛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普通居民和志愿者等。 首先,政府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责任者、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玄武区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老龄办、民政、卫生、司法、文化、体育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全区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老龄委主管,各部门配合,街居主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鼓楼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在区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由老龄委办公室负责实施并协调。2003年11月,区老龄办策划、设计并实施了居家养老服务网工程,以后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一服务体系的支持。 其次,民办非企业是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鼓楼区和玄武区发挥市场经济发达、民间力量较为活跃的优势,运用政府买单,民间组织运作机制,为独居老人和部分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服务。通过竞标,鼓楼区由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玄武区由万家帮服务中心承接了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企事业单位也为养老服务提供部分资源,比如玄武区某驻区企业为老年人春游提供大巴服务等。 第三,社区居民和志愿者队伍逐渐加入为老服务中。调查发现,每个社区都有志愿者队伍,他们提供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老年人。平时,定期为老年人提供读报、打扫卫生、带出游玩等活动,并且也会协助社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在访谈中,社区的老年工作负责人都提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老年服务工作,有一个街道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经接近制度化,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四,老人自身的社会参与意愿较高。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富有价值的生存方式,参与的过程也是老年人价值的实现过程。本次调查显示,有近80%的老人与邻居有交往和互助;有75%的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活动,其中文体活动排序最先,公益活动的愿望也比较强烈;有86.8%的老人已参与为其他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帮助的意愿或行动。访谈中,我们发现社区有很多老人都承担了“老年义工”的角色,他们会帮助社区做一些事,并且给其他老人提供帮助。 二、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参与的环境不畅 一是政策不到位。目前,虽然社区服务的发展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但是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培育不到位、在登记注册方面限制还较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备、扶持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降低土地使用费等还不够完善等。 二是社区氛围不浓。整个社会还没有确立起参与老年服务工作的积极观念,也缺乏对于养老事业重要性的正确认知。有些社区在建立老年人集中活动室的过程中,遭到了周围邻居的反对。现在很多新建的社区都设立会所、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但唯独缺少专门提供老年服务的场地和设施。 三是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般社区内的企业不太愿意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帮助,即使有一些企业愿意为老人们提供一些资金、服务,也很少与社区进行合作,而更多的是选择自己组织、管理的方式。 (二)社会参与的主体力量不强 非政府组织现在主要存在缺乏发展空间、未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自身不够专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志愿者服务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志愿者服务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有时流于形式,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低,很难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老人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老人组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参与的质量不高 首先,目前我国老年人服务还只是一种简单化服务,即主要提供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一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得较少。老年是生命终结的前奏,面对死亡、病痛,不免会感到恐惧,临终关怀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社区开展这方面的服务还较少,也不够专业化,未能综合利用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给予老人们精神安慰和支持,为满足老年人社交、学习等需求的服务也有待提高。其次,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社区养老服务走产业化之路是由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随着人们支付能力的提高,老人的发展与享受需要也在增长,对社区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等方面发挥引导功能,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要直面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和养老意识弱化的现实,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鼓励和表彰先进典型,使全社会充分了解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的应尽之责,努力营造关心老年人生活、慰藉老年人精神、维护老年人权益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规则、购买服务、直接提供服务等举措,特别是建立起居家养老项目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进一步扩大和保证政府财政投入。要注重养老设施的统筹规划,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做到统一规划,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实施、配套运作。要培育和发展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各类与社区养老发展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向它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两个方面。 三是加强激励和规范。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有益的补充。要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协调、整合、开发,为老年人提供相互交流、活动锻炼、医疗服务、日间照料的场所,使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得到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要对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实行有效的监督,实现管理法规的统一、明确和透明化,建立民办福利机构行业管理协会,出台民办养老福利机构行业管理细则。加强养老机构的行业自律和服务标准化,逐步建立包括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行业自律、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的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对政府出资购买的养老服务项目的运行状况、实施效果和达成预期目标的程度等进行科学地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 (二)壮大社会参与的主体力量,形成多元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纽带作用。要将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全面融入社区,落实到社区,使社区真正成为上承国家、下接家庭、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中介,成为社会整合的中枢。要以社区自治为核心,建立健全各种决策机构和制度,做到法律落实、制度完善、程序规范,增强社区成员的“主人”意识和信念,构建社区参与养老服务的动力机制。要广泛建立社区社会工作站、服务站、托老所、卫生站等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民间组织,积极举办多种养老保险事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促进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效结合。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应根据不同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着力推进实现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互补,努力发展成社区“志愿者服务―托老所―上门服务―养老院”相互衔接的照料体系。如对低龄老人、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可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等服务形式;对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而又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老人以上门照料为主;对基本生活严重和完全不能自理、需全天候照料的老人应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 二是要使民间组织成为社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和促进者。非政府组织要运用提供的发展环境,科学合理地界定功能和角色,划清职责,明确规定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监督考核等运作机制,改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要建立健全自身内部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自己的活动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和社会效益。尤其应当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定期编制财务报告,按期接受财务审计,公布财务报告与审计结果,推动民间组织自身的公信力建设。要结合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结合资格认证和等级评定,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抓紧开发社工岗位,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优势,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是要使志愿者服务和老年人互助服务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缓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也是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澄清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志愿服务既是奉献,也是自助,使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宗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本社区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为老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将志愿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积极调动驻区企业的力量,社区工作者可与驻区企业协商,招募其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并汇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三)适应老人的多种养老需求,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社会参与机制 一是分层次参与。从需求的层次来分,对于弱势群体要重点关注,对于普遍需求要基本满足,对于个性化需求要特别提供。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借鉴国际经验,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主攻方向,重点为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高龄老人等对象提供服务费补贴或优惠。从服务内容来分,针对目前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较少、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状况,今后,对于老年人服务的社会参与要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从服务的性质来分,不仅仅只停留在补救方面,而要同时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通过为居家老人建档立案、建立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紧急救助网、医疗卫生保健网,全面满足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关键词】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创新 一、基本思路 1、考虑相关利益者的行为特征和行为目标 失地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是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方法、经费运行程序与方式在政府、受训者、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利益相连的有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相关利益者都有自己的行为特征和行为目标,因而,广州的失地农民培训机制的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他们的行为特征和行为目标的分析之上。在失地农民培训的相关利益者中,企业和受训者个人的行为和目标与政府实施失地农民培训的目的关系最大,影响也最深,因此,失地农民培训机制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协调企业和受训者个人的利益。 2、建立失地农民培训的社会伙伴合作制度 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职业培训领域里实行制度化的三方或多方社会伙伴协商与合作机制,是确保职业培训实现其各项预期办学目标和有力促进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建议在广州市、区建立职业培训工作委员会。成员可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财政、经贸、工商、教育、劳动等)、工会、行会和企业协会等方面的代表组成。该委员会应成为职业培训领域里的权威性的咨询和指导机构,应定期召集会议,对职业培训的重大问题,如培训管理、培训方向、专业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成绩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培训后的就业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咨询意见,供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职业培训机构采用。 3、在广州失地农民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由社会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去承担。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内部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签订商业契约,并实行严格的付费制和会计结算,运用授权、委托、等方式,调动更多的公共机构参与公共服务与管理,不断探索实行公私合作的途径。为了优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干预,可通过采取民营化、放松管制、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政府主导的失地农民培训运行模式,在目前失地农民培训中还是一种主要的模式,对这一状况进行改革,将供给功能与生产功能分开,或者更准确地说,将生产功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在广州失地农民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发展失地农民培训的方向。将生产者由政府部门的单位扩展到其他各类组织,构建一定的公共培训市场的规则,形成一定的机制,开展公共培训生产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是失地农民培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允许多种模式并存 失地农民培训由于都是在摸索阶段。因此,基本上各个失地农民培训项目在运行模式上都未作单一的规定,给了各个地方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各地作了有价值的探索,对于促进我国失地农民培训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广州失地农民培训运行应允许多种模式并存,鼓励各种创新。 二、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的建立 以广州市为例,经过研究,课题组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包括失地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1、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政府要建立职责明晰、运作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构,明确目标责任。在广州市下属的各个区,尤其是失地农民较多的区,如番禺区、花都区和从化区可成立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将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实行一级目标管理。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农民就业培训专门机构,五年内要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免费轮训一遍。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失地农民培训事业,制定有效的农民培训激励政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同时,还要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失地农民培训,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资体系,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议政府在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下成立农民培训与就业管理服务专门机构,由这个专门机构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实施统计调查和监测。应定期调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做好培训服务和就业指导,使农民尽快在新的领域和行业中实现就业或创业。同时,建立劳动力转移台账和失地农民档案式管理服务机制,形成包括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服务系统。在选择和考核培训机构时,要突出把培训教材的开发和修订、培训师资、培训学员、提供后续扶持、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等作为重点内容,对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实施激励政策,对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用工单位培训农民。要向农民公布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政府补贴标准、就业去向等内容。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预付、培训机构减免费用等培训教育投入机制。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失地农民培训的政策,努力争取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失地农民培训的参与和支持。就业培训不仅仅包括职业技术培训,还应包括就业观念的疏导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农民作为参加培训的主体,其态度对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培训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识不到提高技能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因此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正确权衡取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 政府要统筹城乡就业,农民再就业培训经费可以从征地调节资金中列支,甚至可以考虑将是否参加培训同享受社会保险、获取安置补偿费相挂钩,促使他们学习新技术,至少掌握一种实用技术,以拓宽就业渠道。特别要注意对年轻农民的职业培训,促使其利用“年龄优势”,多学知识,多掌握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政府要正面宣传农民创业的例子,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在社会上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氛围,为农民就业培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未雨绸缪,要加大对未来失地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尽快更早提高未来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准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中就接触到职业技能的培训。要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系,可在初中开设就业与技能课,分模块上课,一次两到三节,可在初中二、三年级开设。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使学生能成为未来真正的科研或技术人才。 2、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模式 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体系中的学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体系的职业培训两大块,失地农民培训属于职业培训这一块。要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区镇村三级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对于整个培训而言,职业院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些对于要取得良好培训效果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培训解决了为农民办一次培训就要去找一次培训地方、请一次教师、临时准备培训教材等问题。可以与职业院校达成长期的协议,只要有培训需要,就可通知高职院校安排教师、场地,定期或是随时开班培训。另外很多职业院校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让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可直接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证。 高职与中职院校有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渠道广,就业信息多,与企事业单位(包括厂商会)联系紧密,能获悉企业需求,具备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条件。培训可按照职业院校出师资、场地并帮助解决就业,政府埋单的模式。可按市场规则建立竞争机制,由众多职业院校(含民办培训机构)竞争农民生源(学校能得到较好的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们初步制定了一套模式与程序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简单流程如下:农民随时向专门机构提出培训要求,也可由专门机构根据需要定期招收失地农民,分类组织培训班。待达到开培训班人数时提前通知高职院校,确定开班的时间、内容、教材等,其他的诸如场地、师资可由高职院校自行安排。高职院校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高职院校安排其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可向专门机构或职业院校的就业办公室提出申请,请求进行职业指导;专门机构或职业院校的就业办公室经过联系,为提出职业指导申请的失地农民推荐工作。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也可自行联系用人单位,自己去找工作。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失地农民,可以再次向专门机构提出申请,要求进入下期培训班重新参加培训或参加其他种类的培训班。在这一过程中,专门机构可随时了解、检查高职院校的培训情况,听取失地农民的反馈意见,从而制定出最合理的培训模式。 培训院校与地方政府要协凋一致,统筹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将培训院校或机构建成集就业信息咨询、培训教育、职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为一体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圳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另外,要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的形式,并使之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培训方式。可尝试采取定单培训方式,使农民、企业双满意。不仅要有“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还应当有“农民出订单,学校添菜单”,形成“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村联合”培训的模式。在培训中,各镇村要紧密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和企业、市场用工需求,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定单培训、定向培训,突出特色,务求专业,农民终将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市场的吸纳。 3、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做好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训指导思想。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靠政府行政推动转向更多地靠市场推动。就业是农民接受培训的最直接的目的。农民接受培训是为了能从事某门职业或能胜任某一岗位工作,即“有事做”或“有一份更好的事做”。对农民的培训要以实现就业为目标,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要求培训单位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搞好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庇奥尔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成第一市场和第二市场(即二元劳动力市场体系)。第一市场是技能劳动者市场,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求职者往往受过良好教育;第二市场往往是非技能劳动者市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求职者往往是穷人、年轻人、移民、妇女等。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割性,城市失地农民大多选择在第二市场就业,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考虑主体培训对象的这一素质特点。失地农民培训教材要切切实实降低理论难度,着重于技能培养,通俗易懂地将某一职业的基本技能介绍给农民 ,便于其理解和掌握。劳动者的文化基础决定了教育层次和目标,这就要求学员自身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的接受能力,在学习中自主合理选择,初始水平较高的学员可以既学理论,又学操作,力求对所学该项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而那些初始水平较差的学员则突出操作性学习,即重点学习如何“动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具体可有汽车修理、家政、保健按摩、厨师 、理发、 驾驶、 裁剪、保安、装修、焊工、电工、车工、钳工、电脑、文秘、财务、营销、管理等。也可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结合失地农民实际,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者行为规范、礼仪礼节、职业道德、劳动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政策、就业指导、务工须知等知识、技能的培训。 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课程模式是一种“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意为“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MES课程模式提供了适于自学的学习材料,强调学员的自学,这样能使学员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为农民节省时间、节省费用。MES的课程内容的开发,按职业领域、工种范围、工种等级进行分析,根据每一个岗位具体的任务和技能要求,编制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培训材料。MES的这种任务导向性恰恰回应了失地农民培训的就业导向要求,使得经过MES课程培训后的农民具有适应某一特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能力。培训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依据失地农民劳动力市场需求迅速组合各种新的培训模块,采用“短、平、快”培训模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这是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问题的重要途径。 4、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之路 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在经济学的视角中,劳动力要找到工作,其决定因素是个体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人口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概念,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在就业观念上,失地农民缺少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比较保守,而且原有的农民这一职业的惯性,也妨碍了他们就业观念的变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就业。而城市社会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它以工具与知识作为主要运行手段,因此有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专门化的知识就成为衡量农民是否具备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指标。很多农民很难找到工作,其人力资本的薄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失地农民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应然追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进行开发和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旨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失地农民培训的内容以职业技能开发与培养为重点,以引导性培训为辅,很显然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从开发途径上讲,人力资源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是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的综合,失地农民培训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从调查结果发现,现在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比较少,并且方式很陈旧,主要靠人际关系解决,比如托亲戚、朋友、所在社区介绍、或通过自己想办法解决。政府发挥作用还比较微弱,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或职业中介机构也没有多大的作用空间,这与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有很大的差别。 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薄弱,严重影响就业信息的获取。在社会学视野中,决定一个劳动力是否找到工作的主要因素,除了他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外,社会资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上的。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开创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决定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有:第一,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第二,网络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第三,个体与社会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简言之,社会资本是个体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这就意味着,一个劳动力要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具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之外,就业信息对他来说也比较重要。而就业信息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对失地农民而言,他们中低学历的占了大多数。而学历越低,则意味着他能够从事的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就越低,工作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强,竞争也就更为激烈,求职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就更高。在这种状况下,社会资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社会资本方面,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失地农民与交往对象之间大多具有共同的背景,在职业类别与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不大,从关系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也比较单一,因此他们的同质性比较强。实际上,这种关系对于他们找工作的帮助并不大,必须提高他们的社会资本。政府要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要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之路。 (注: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08A085、07B28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8Q10;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07JT133;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商务部子课题,编号:GJYSLX20072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专项)子课题,编号:GJA080009。) 【参考文献】 [1] Schultz:The Moral Condition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Development[M].Harve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蔡: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7(4). [3]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 [4] 赵锡斌、温兴琦、龙长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8).

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cshi/202412-12629.html

(5)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2日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2日

    希望本篇文章《家政服务工作要求和流程》能对你有所帮助!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2日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2日

    本文概览:__市现有人口520万,女性约为249万,15-64岁的人口约占71%,全市184个行政村,农村妇女劳动力多。随着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需转移到其他产业的...

    联系我们

    邮件:我要结婚啦@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