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cshi/202412-12577.html
编者按: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0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760亿立方米,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水源。
“南水”千里奔流,润泽万家。这其中,有一股涓涓细流,来自气象保障服务。本期策划聚焦部分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代表性城市气象部门的积极作为,展示其在净水、治水、护水、补水、节水、兴水、储水等方面服务中的亮眼举措。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十周年。近年来,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切实服务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主动从人工增雨(雪)补水、生态气候监测评估、防灾保渠等方面强化服务保障,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补水增容”让水量更足。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在干旱等极端天气多发态势下,近年来,气象部门强化科技赋能,抢抓增雨良机,在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性能增雨飞机作用,在增加水库库容、缓解旱情、保障人畜饮水和粮食生产用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输水。
“防灾保渠”让供水更安全。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需要“天时地利”来保证,夏季的暴雨洪涝、冬季的低温冰冻都会对供水造成直接影响。在汛期,气象部门强化同各水库调度中心、汉江集团等协同,共享实时雨量、水文资料与水库流域短期精细化降水预报信息,为防汛抢险当好气象参谋。进入冬季,气象部门持续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冰期输水工作,降低冬季不利因素对输水的影响,助力发挥工程效益。
“多源监测”让水质更优。自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沿线水区湖泊蓄水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线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推动滹沱河、白洋淀等一批河湖生态改善。各地气象部门强化地空天监测,一批布设在干渠沿岸的自动气象站及智能监测设备“上新”并发挥实效,风云气象卫星持续紧盯华北地区水资源情况。此外,长期的气象生态要素监测和技术研发助力相关区域气候生态变化规律研究。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1.85亿人喝上“南水”。(王亮)
储水
北京:利用气象卫星遥感高效监测水质
在北京市五棵松地铁站铁轨下方,混凝土涵道中奔腾着来自南方的清水。这一泓清水,缓解了北京的供水压力,为密云水库等河湖、水库增添盎然生机。6亿立方米“南水”存入密云水库,增加了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
为更好利用“南水”,北京气象部门在助力密云水库蓄水调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足功夫。
每年,北京市气候中心制作《北京密云水库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分析当年密云水库水体面积、水质等情况,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这背后,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
北京市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王慧芳介绍,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可准确反演密云水库水体的物理和生态参量,提供大范围的水体及周边生态环境参数的时空连续分布,在可视化、高空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宏观分析等方面具备地面监测所不具备的能力。
此外,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北京市气候中心建立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卫星遥感长时间序列本底数据集,并研发北京市水体生态质量气象评估系统。该系统实现水体面积和水质的自动化、定量化和流程化监测以及决策报告产品生成,助力开展水库水质、水体面积、水库容量等动态监测评估、水源涵养区域生态关键参数监测评价、生态补水对区域气候条件的影响分析等。
“我们还建立了北京市主要水体资源水质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水体透明度、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富营养化指数等,具备北京地区主要水库水质多指标遥感反演监测功能,提升水体生态质量气象监测水平和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服务能力。”王慧芳说。(叶芳璐)
兴水
河北雄安新区:精密监测 守护“南水”入冀
汩汩南水,润泽河北。通水10年来,河北气象部门有效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河湖生态安全,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动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5100万。
通水以来,河北从“引得多”逐步向“引得多、用得好”转变。在雄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当地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超1.2亿立方米。目前,雄安新区正在建设雄安干渠工程。该工程是河北现代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新建输水线路至雄安新区原水应急调蓄池,涉及保定市徐水区及雄安新区容城县。工程完工后,将进一步完善雄安新区多水源保障的供水体系,有效保障当地用水安全。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素有“华北之肾”之称,曾深陷水污染和缺水的双重困境。聚焦于此,近年来,当地气象部门在干渠沿岸布设自动气象站及智能监控设备,持续监测地质灾害对干渠设施和水质的影响,有效防范汛期山洪等地质灾害对干渠设施的损坏和对水质的不良影响。
为高质量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当地气象部门建设了由地面气象观测网、边界层观测网、生态气象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卫星遥感观测网等组成的观测体系,按照不同观测要素进行分区。在雄安干渠工程建设沿线和白洋淀周边,气象部门还建设了多套感知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大幅提升综合观测能力和天气实况分析水平,为干渠建设提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重要支撑。(马洵)
补水
河南南阳:科技赋能 管好“水龙头”
“龙头开,南水来”。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陶岔渠首,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
千里调水,丰沛的水源是关键。丹江口水库的水,从陶岔渠首起步,跋涉1432公里,一路北上、润泽百姓。通水十年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南阳气象部门在人工增雨作业、水源涵养、水库增蓄等方面下足功夫,用实际行动护佑碧水长流。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南阳干旱天气发生频率有所增加。近年来,水源地汇水区降水量呈减少态势的同时,气温呈升高趋势,水体的蒸发消耗量加大。
“2022年8月1日至19日,全市平均降水仅1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2%;平均气温31℃,较常年同期偏高4.4℃。”南阳市气象台台长周鑫介绍,2022年8月29日,丹江口水库水位降至156.94米,对水源地足量供水带来巨大挑战。
2022年8月,中国气象局调配一架国家级高性能增雨飞机从河南南阳起飞,连同陕西、湖北的两架增雨飞机,共同在丹江口水库汇水流域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空地联合增雨作业。 图/李栀子
为最大限度给丹江口水库补水增蓄,中国气象局调配一架新舟60高性能增雨飞机,联合南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开展多轮作业。经过努力,9月1日,丹江口水库的水位回升至157.08米,10月20日水位上涨至161.15米,人工增雨作业助力水库增蓄成效显著。
今年11月,丹江口水库汇水区人工增雨研究试验技术交流会在南阳召开。来自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及河南、湖北、陕西的70余名专家,共同围绕汇水区人工增雨科学试验的运行机制、业务装备与作业方法、空地协同等深入研讨,夯实丹江口水库“有水可调”基础。
南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扛牢政治责任,精心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水龙头”,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更大贡献!
如今,南阳气象部门先后建成遍布水源地及南阳段干渠、导洪渠沿线的区域气象站60个、单雨量站50个、气象生态站4个,持续为水资源调度、气象灾害防御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刘忆 关敬伟 谷玲果)
湖北十堰:贡献“守井”气象力量
初冬的丹江口水库,蓝绿色的水面宛如一面明镜。
今年8月,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肯定大家“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让“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
在十堰,人们的治水行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守好北方的“水井”,人人都是“守井人”,这一共识在当地已深入人心。
十堰气象部门更是自觉融入到这一治水行动中,发挥气象科技优势,从每一条河、每一个湖做起,守护一泓碧水。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纯调水区,城区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五条河流(以下简称“五河”)流入丹江口水库。“过去,五河”一度曾是劣Ⅴ类水,尽管总水量不到库区水量1%,但为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库区”,十堰全力推进“五河”流域治理。
图为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大坝 图/孙超
为此,市气象局针对性开展“五河”治理消劣气象保障,深入研究污水处理消纳与降水量的关系,每日制作雨量预报和风险预警,在暴雨、连阴雨期间加密监测,提供降水分析支撑精准治污,做“五河”治污调度的“第一参谋”。如今,十堰市气象局已累计收集分析气象数据50余万条,制作发布相关精细化气象服务信息3000余期。“过去遇到强降水时心里没谱,现在降水预报更精准了,让污水收集和处理调度不再犹豫,流域污染治理也事半功倍!”十堰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畅军庆说。
以“小河清”保“大河净”,经过了多年持续系统治理,“五河”水质明显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
就在不久前,库区再次发现了被誉为“水质检测员”的桃花水母,这成为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的最佳印证。(余佩瑶 杨普平)
净水
陕西安康:一泓清水 气象助力
从秦巴山脉到中原腹地,再到燕山脚下,一江清水缓缓北上千里。
陕西安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境内汉江流域长340公里,常年流量262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保持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馈赠以外,气象之力不可或缺。
在汉江流域生态保护中,安康气象部门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优势,捕捉时机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近十年来,围绕生态修复、农业抗旱、森林防灭火、水库增蓄等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气象服务效益显著。
2022年夏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遭遇严重旱情,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42%,汉江干支流偏枯6成至9成,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畜牧业和农作物生长等造成严重影响,市政府向省气象局申请开展飞机增雨作业,有效缓解旱情。
“水库蓄水保供,人工增雨功不可没!”国网安康水电厂厂长迟清说。
此外,安康气象部门建成生态监测站21个,自主研发汉江流域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开展以气象卫星为主、多源卫星协同的汉江生态环境、干旱、水体、城市大气环境等生态遥感监测工作。
聚焦全面改善汉江生态环境,安康市开展保护立法、落实河湖长制、移民搬迁、小流域治理,累计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300余家,淘汰落后产能90余万吨。
种种努力,换来了汉江的生态安全,也大幅优化了汉江水质。据了解,安康城市水环境质量已多年位列陕西省第一,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赵艳妮)
节水
山东济宁:调洪蓄水 为湿地“解渴”
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济宁段利用京杭大运河故道运水,自南向北经过南四湖、梁济运河,纵贯济宁后“兵分两路”,一路穿越黄河北上天津,一路向东抵达胶东半岛。
济宁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由于供水水源单一、供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济宁气象部门主动融入节水保供全流程,在调洪蓄水、保护湿地、降解污染等环节贡献气象智慧。
图为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龙湖湿地 图/宋鹏程
龙湖湿地公园位于济宁市兖州区泗河右岸,全长6.8公里,蓄水量达192万立方米。10年前,这里枯水期长,冬季更是长期断流,农田灌区常处于缺水状态,经济发展依赖地下水。得益于调洪蓄水和中水补给,现在冬季的湿地依然水量充沛。
“调洪蓄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向气象‘借力’。”兖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张淑琢介绍,区域性降水和径流的变化直接影响湿地蓄水量的增减。当地气象、水务部门基于历史气象和水文资料,联合开展湿地周边地区旱涝配置特征研究,为湿地蓄水、调水、用水提供科学依据。在湿地植被生长黄金期,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湿地“解渴”。
湿地能够通过表流和潜流两种净化方式,辅以水生植物,循环净化泗河水。这一净化过程不仅能补充地下水,还能进一步净化城区污水处理厂排出的中水,使其达到Ⅲ类水标准。对此,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深化合作,在泗河生态廊道建设气象监测站,为开展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提供参考,力争扩大全区“水盘子”。(宋鹏程)
治水
江苏扬州:融入输水廊道生态保护
江苏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
南水北调工程,水质是成败的关键;要保持水质良好,源头管控是重中之重。
为此,扬州坚决扛起“源头”城市的政治担当,加强输水廊道生态保护涵养工作。扬州气象部门持续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实现每日会商;提供精准降水预报,提醒加强降水影响水质波动期监测;提供逐日降水量等气象信息,作为沿线河道站点退水期间的水质监测数据参考,有力促进东线水源区的水质持续改善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
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源头,发挥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战略性作用。该枢纽以4座抽水站为主体,当北方缺水时,4座抽水站把长江水抽进高水河地区,沿着大运河送往北方;当东部沿海地区缺水时,打开江都东闸和西闸,就可沿着新通扬运河,把水送往里下河地区。
确保“阀门”通畅,雷电灾害是相关工程的一大威胁。
扬州气象部门加强对枢纽建筑、抽水站和水闸的防雷安全监管,定期进行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依托雷电安全创新团队,积极提升防雷安全保障与水利设施适配性。安装智能化的防雷监测设备,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评估,实现从定期检测向常态化、智能化监测的转变。
今年11月,嵌入气象模块的扬州市城区智慧水利综合调度系统通过扬州市政府验收。市城市河道管理处主任黄海涛表示,装上“智慧大脑”,护水更加高效。(吴琼 韩滨)
(责任编辑:张林)
赞 (5)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希望本篇文章《江苏技术移民申请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 气象护清水永续北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编者按: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0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