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特色

培养方案:特色(精选12篇)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思路

四川是我国能源大省,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是国家重大水电能源建设基地。大力培养现代水电能源建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是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 实现四川水电事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需要。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四川能源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 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四川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是: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适应企业需求”的办学思想, 坚持以为四川、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 立足于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等改造和提升专业, 培养新世纪水电能源建设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四川省地方高校中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在水电能源建设领域内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 形成较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以提供四川省“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人才支持为思路, 以实施四川省“工业强省”战略为指南, 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 建设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热爱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知识相结合、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既能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又能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 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 优化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在师资队伍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 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和行业所提出的新要求, 更新教学内容, 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以建设教育部流体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流体机械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契机,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积极建设校内外的生产实习基地, 探索并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二、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在2010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 我们首先在调研全国类同我校开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方向的高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 根据我们自身专业的办学实践以及国家在西南地区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结合学校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 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大胆的改革优化, 将本科人才4年的培养计划分为五大人才培养模块, 即: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研讨与探究课程群, 将原来的课程教学计划按照这五大模块进行归类优化, 并科学地分配各个模块的学分比例, 见表1所示。

我校该专业主要侧重于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始至终贯穿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为主线, 注重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互选与知识的融合, 建立水力机械及工程设计制造以及水利水电动力工程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 从机组的选型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各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还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 如水文、地质、水工建筑、施工以及电站监测等。因此, 毕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企业、水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局、各大中小型水电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着重强化两个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进一步突出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系统工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 理论教学环节的五个课程群中分别设置了必修、选修课, 在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又分别设置了核心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 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可相互替换课程供学生选择, 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的培养。

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国家级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主要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的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充分利用该专业较好的校内实验室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如下大胆的优化改革与实践。

1.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建设专业校内实习基地, 全天候向学生开放。

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好, 该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 该专业的实验室始建于1974年的学校水力机械实验室。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 创立了今天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 该专业的水力机械实验室依托于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流体动力机械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电工程示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等, 拥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装备有大型流体机械试验台、B级泵阀试验台、多相流动试验台、三维PIV测试系统、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及粒子动态分析仪系统、三维热线/热膜风速计、高速摄影机、频谱分析仪系统、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智能建筑仿真系统、流体机械虚拟产品开发平台、Fluent流动计算分析软件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 本专业的学生可全天候到实验室开展现场参观教学、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的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验室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建设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群, 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指导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该专业充分利用办学历史较长、有较好的校友资源的优势, 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余个专业实习基地群, 并在实习基地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本专业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如在重庆水轮机厂我们聘请的邱江维副总、高工, 宜宾富源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赵爱民副总、高工, 东电集团东风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江鸿总经理、高工, 东电集团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清华副总、教授级高工、四川华电瓦屋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赵勇副总、厂长等等, 有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较好地解决了该专业两个方向的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 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

由于实习基地单位的生产任务普遍较重, 很多实习单位均把接待实习变成了一定形式上的参观学习, 根本不让学生在现场动手。于是, 我们利用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办法, 在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作为学生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成功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同时, 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互密切配合, 有效提升了校外现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如我们在实习现场进行水泵 (叶轮) 的木模制作工艺教学时, 就邀请企业具有丰富木模制作经验的工人师傅为指导教师, 现场给同学们进行制作讲解, 同学们再自己动手现场制作,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 不仅同学们掌握了有些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的技能, 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水电站的实习中, 如果没有校外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 光有校内指导教师, 同学们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水电站机组的开停机操作, 以及日常维护检修跟班操作等实习项目。

4. 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中, 已基本形成了一股好的学风, 同学们积极与专业课程教师联系, 积极参与到教师们的科研课题组中去, 教师们也非常愿意本科生同学参与研究工作。如同学们参与宋文武老师的红岩子水电站协联关系曲线的现场测试工作项目, 参与符杰、曾永忠老师的水轮机水泵CFD分析计算等课题, 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中, 教师的科研真实题目多了, 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课题的题目也多了。

5. 积极鼓励本科生与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共同学习。

学院为每一位本专业的研究生配有研究学习室, 这些研究室均是开放的, 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本科生开放, 本科生可以进研究室与研究生一道共同学习。我们还为西华大学西华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研究室提供学习的地方, 直接参与到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去, 共同学习与讨论。

6.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四川省、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 如大学生“挑战杯”、“西华杯”、“科技创新月”等竞赛, 学院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 已经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构建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考虑了国家对热能与动力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尽量体现和彰显我们自身学科专业的优势, 合理定位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 力求办出自身的专业特色, 避免该专业与其他学校同样专业的同质化, 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来的该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用武之地, 提高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认可度和接收度, 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初衷和出发点。

摘要:论文结合该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学科专业优势, 构建专业建设的目标、建设思路,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对专业特色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特色

参考文献

[1]余燕, 李庆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D].西华大学2012教研教改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每到一年快结束的时候,各个公司都会以“年会晚会”的形式来组织各种活动。

一方面:在这个“企业盛会”中,公司领导与领导、员工与员工、领导与员工零距离接触,与会者欢聚一堂,这不仅可以消除以往工作中的矛盾,还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企业内部的团结,增加企业凝聚力。

再一方面:在这个“家庭盛会”中,公司借以来总结回顾上一年度各项工作,对下一年作出安排和部署,并表彰年度各项先进,迎接新的一年,促进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表达对员工的问候和爱戴。

本次以军事为主题进行的年会,突破了以往年会的传统形式,让员工更有兴趣参与进来,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活动主题:总结表彰上一年、战略部署下一年

三、活动目的:振奋精神、统一目标、加强团结、再创辉煌 活动安排:

(一)企业全体大会议程安排(此议程安排可与兰博基地进行具体协商,兰博基地亦可提供企业全体大会的会场。本安排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12:30 :全体参会员工提前到达指定会堂,按指定排座就座,等候员工大会开始。(会堂播放入场背景音乐)

13:00—13:10 :大会进行第一项。音乐停,鞭炮响(背景鞭炮声)。主持人宣布员工大会开始,向参会的全体员工介绍出席大会的`公司主要领导同志,并鼓掌欢迎;(员工欢迎礼毕)请总经理致《开幕辞》。

13:11 :大会进行第二项。各主要负责人分别作年终述职报告;(每个公司都不同,这个时间具体把握)

16:40—16:50 :大会进行第三项。请总经理宣读公司《上一年度关于表彰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

16:50—17:00 : 主持人请获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的优秀员工上台领奖,同时请总经理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红包,先进个人与总经理合影留念,主持人鼓掌祝贺。

主持人请先进个人的代表在现场发表简短获奖感言。(摄影师拍照)(会堂播放颁奖背景音乐) 17:00—17:10 :主持人请获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的相关负责人上台领奖,同时请总经理为其颁发荣誉奖牌或奖杯,先进集体领奖人与总经理合影留念,主持人领掌祝贺。

主持人请先进集体负责领奖的代表发表简短获奖感言。(摄影师拍照)(会堂播放颁奖背景音乐)

17:10—17:20 :主持人提醒出席员工大会的主要领导同志及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的优秀员工上台,合影留念。(摄影师拍照)

17:20—17:30 :主持人对本次员工大会做简要总结。宣布员工大会闭幕。(会堂播放离席背景音乐)

(二)军事模拟体验相关安排

可根据企业年会具体情况选择年会套餐:

娱乐型年会(团队破冰项目、RUNNING MAN趣味活动等) 军事体验性年会(团队破冰项目、军事体验等)

军事体验定制型年会(根据您的需要,自由组合团队破冰项目、RUNNING MAN趣味活动、军事体验等活动项目)

xxx基地地址:xx市xx山加油站前行500米处

联系电话:xxxxxxxxxx

(三)与会人员须知

员工无特殊情况必须参加公司年会,年会进行当中有急事需要离开现场的,需报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同意后方可离开。

晚宴及活动中,员工可着休闲装或运动装等;但在员工大会上,建议主持人及参加述职的人员着正装出席。

解除掉一切伪装,尽情挥洒自己 (四)各个主要点

1.时间的控制(更好的掌控,不要太晚)

2.录像拍照(丰富企业文化)

3.任务分工明确(年会晚会更加顺利进行)

4.进场、散场的接待、回家工作,落实好(要有头有尾)

5.年会预算要清晰明了(预算统计表)

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吃饱喝足、玩尽兴了,也该散场了,来年再见, 相关负责人做好离场各项工作。

手持5万,可投资的项目有局限,就拿我开小吃店来说,我承受的租金是,80平方米月租金3000元以下。最好选择靠闹市又近农贸市场的地方。租金支付最好是一个月一付,或三个月一付!

二、装修及设施

店面墙体粉白,做吊顶,装灯装排气,80平方最少5000元;地面陶瓷装璜3000元。厨房装璜及设施4000元,15套椅桌6000元,空调两台6000元,餐具购置2000元。虽然投资不太,但开小吃店要体现雅致,人的食欲与环境往往有一定的关联。我喜欢在墙上贴一些小吃特色的介绍:来历,口感,相关名人。在每张桌上有一两本本店小吃的介绍册。装璜期为一个月。

三、经营特色

小吃的最大特点,就是做一些一般人做不好,但利润相当高的食品。如果不是加盟店,投资这5万,起码做老板的是一个美食专家,能做出各种适合地方习惯的美食来,再规范化制作过程。我在杭州,做的是有少量杭帮菜咸淡口味特点,最大程度地表现粤式风格。

四、开小吃店员工使用

请两班员工,一个收款,一个收桌兼洗碗,三个在厨房式窗口内操作,一个派外卖送货。收款人是老板或相任人当的,关系到打折促销问题管理。员工要统一服装,员工聘用要交200元押金,统一服装问题差不多算投资相抵,不算统一服装方面的投资。员工基本工资为800-1200元,再将每月营业额的5%做员工奖金,按出勤率平均分配。

五、营销策略

1、为了节约成本,可以印名片式的小广告分发在附近的小区或商店或市场中。除了装璜置物再留3000元做流动资金外,尽量用在广告上。2、开业前一个月派发8折优惠券。3、抽牌打折。收款台准备一副60个牌的扑克,有一个1,一个2,一个3,一个4,一个5,一个6,一个7,一个8,一个9,一个王,抽中王,买10元多送10元票券,抽中123456789,抽中什么,按抽中数字定折扣率,如抽中8,打8折,所购10元券再多送2元;加不打折的50个jqk。

六、开店毛****

这种小吃店,基本上早中晚和夜宵都能营,日目标营业额为3000-5000元。即毛利润为1800元,除去员工工资加费用14*60

开店经验总结

1 肩负海洋使命、坚持海洋特色办学

海洋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海洋人才, 发展海洋科技, 振兴海洋事业;海洋特色是海洋大学实现使命的前提与基础[3]。肩负海洋使命的广东海洋大学, 在特定的办学过程和办学定位下, 专注于专门的办学领域, 在学科专业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海洋特色。

广东海洋大学的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广东省立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 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在7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 学校立足南海, 成为华南海洋渔业和农业等行业的坚强依托, 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基层一线、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奉献精神;“能吃苦”是指能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的磨炼, 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能创业”是指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的开拓创新能力[4]。

2 服务海洋经济、优化特色学科建设

高校办学特色是其历史文化沉淀与现实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先进性等特点[5]。广东海洋大学从创校之初承担广东海洋水产事业发展使命, 到适应国家构建海洋创新体系和广东海洋经济建设的战略需要, 7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形成了鲜明的海洋特色。学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调整和优化学科建设, 走出了一条坚持海洋特色办学的道路。

2.1 立足南海, 适应国家海洋开发战略需要

南海是我国陆架毗邻最大的边缘海, 跨越热带与亚热带季候区, 占我国海洋国土面积2/3以上, 海洋资源极为丰富, 是新世纪我国海洋开发的重点。作为南海之滨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立足南海, 辐射东南亚, 通过广东省与国家海洋局省部共建等形式, 积极推进学科建设, 按照“做精优势学科、拓宽特色学科、靠海发展其他学科”的思路,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的发展一直坚持海洋特色, 面向基层、沿海地区和涉海行业, 积极适应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2.2 凝练特色, 加强海洋水产优势学科建设

高校要突出优势学科建设;学科是高校的基本组成元素, 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基础[2]。广东海洋大学在学校发展中意识到, 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特色大学, 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学科发展战略规划, 争取先从海洋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再以优势学科建设为示范, 经过长期努力, 逐步形成本校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

通过集思广益, 反复凝练, 水产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被确定为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 依托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广东省重点学科——水产养殖, 还有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作物遗传育种等规划发展。学校在大力推动原有海洋特色优势学科纵深发展的同时, 充分发挥多科性海洋大学的优势, 引导海洋科学等涉海学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

2.3 跨越发展, 提升教育办学层次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广东海洋大学始终坚持海洋特色, 不断适应时代要求提升办学层次, 赋予学校办学定位以新的内涵。1979年, 学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及时调整办学定位, 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应用型海洋水产高级专门人才, 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培养资格。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学科特色为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9年, 广东海洋大学被列入国家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 (广东省排名第一) , 展望3年博士点建设后, 将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海洋特色将进一步凸显。

2.4 重视科研, 服务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

特色型大学要巩固学校的特色优势地位, 并承担服务相关行业的责任, 就务必保持特色优势领域中强势的科学研究[6]。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发挥海洋、水产学科人才资源优势, 加强南海海洋水产领域的科学研究, 在水产经济动物的高效养成技术、病害防治和高值化加工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促进了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的形成,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实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近5年, 学校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共1 252项, 其中国家级63项, 省部级244项;拥有科研经费1.43亿元;发表学术论文5 612篇 (其中三大索引收录207篇) , 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8部;获得科技奖励80项, 其中省部级17项。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200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系统研究开发对虾的亲虾培育、育苗、养殖、饲料开发和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关键技术, 形成了完整的对虾产业链, 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达2.13万hm2余, 培训技术人员24 000余人次, 解决就业50余万人。学校科研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南方水产业的蓬勃发展。

3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三能”人才培养模式

以海洋特色学科建设为核心, 制订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 探索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 是涉海高校实现发展海洋科技、振兴海洋事业的海洋使命的必经之路, 广东海洋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7]。

3.1 准确定位“三能”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根据, 林年冬提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相统一的,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新型海洋科技人才”[8]。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人才培养方面, 主要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9]。广东海洋大学在“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 热爱海洋事业, 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3]。

3.2 优化海洋类“三能”人才培养方案

广东海洋大学以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10]专业建设思想为指导, 形成了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与布局合理的本科专业发展格局。

在上述本科和研究生宽口径专业合理设置的基础上, 围绕“三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 推动海洋课程体系优化,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言传身教, 强化海洋使命:

在入学教育阶段, 通过校史教育, 请老专家、老校友等介绍海大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思想, 勇于担当海洋使命;

(2) 课程建设, 突出海洋特色:

加强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和全校公选课的海洋特色课程建设, 设定海洋素质教育模块, 为全校学生开设体现海洋特色的系列通识教育课程。

(3) 综合实践, 培养吃苦精神和创业能力:

设定创新创业学分, 结合专业实践, 在艰苦的生产和科研第一线磨砺意志, 铸造创业能力。

3.3 产学研结合培养“三能”人才

2007年6月27日,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上提出:“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 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1]。实践证明, 产学研结合, 是涉海高校推动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广东海洋大学设有水产学院、航海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 并设有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等21个科研机构, 并拥有包括国内高校最多标本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在内的校内外实习基地200多个。自2005年以来, 先后与云浮市、阳江市等各市县建立了校市 (县) 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20多份;与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海洋与水产公司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

在校内, 学校则以建立和完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较早参与科研提供条件, 通过制订文件保障教学型实验室、部分科研型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开放管理。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对海洋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毕业论文 (设计) , 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创新教学组织行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也是涉海高校实现“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组织形式, 如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技能训练和科研训练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使其适应海洋科技发展的需要, 主要做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1) 塑造海大精神, 弘扬海洋使命:

开展海大精神大讨论, 增强师生文化认同, 形成共同价值理念, 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鼓舞师生, 勇担振兴海洋事业的海洋使命。

(2) 反映海洋前沿, 推动海洋研究:

把海洋科技前沿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列为学生必修内容, 通过海洋院士论坛、中国海洋学会年会等方式传递最新海洋科技, 塑造海洋研究氛围。

(3) 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创新活动:

学校设立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基金, 资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 2008年有45个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资助;另外学校安排专门经费, 通过科技文化艺术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南海航队的军学共建活动和学生社团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人才:

学校在加强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和基于实践的现场教学方式, 推动创新型海洋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要:作为南海之滨唯一的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建校70多年来, 秉承海洋使命, 坚持海洋特色办学, 抓住国家构建海洋创新体系、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机遇和学校建设博士点的机遇, 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教育发展指导意见, 调整优化学科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形成了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海洋大学,特色办学,海洋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建刚.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省教育厅深入学习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09 (3) :4-5.

[2]陈至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4-8.

[3]刘卫国.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27 (5) :1-5.

[4]何真.肩负海洋使命, 培养“三能”人才[N].中国教育报, 2007-10-22 (6) .

[5]管恒禄.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办学质量[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5) :1-3.

[6]冯瑞龙.特色兴校谋海济国[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3) :16-18.

[7]袁路, 颜云榕, 安立龙.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5) :10-12.

[8]林年冬.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 22 (2) :18-21.

[9]吴晓义, 唐晓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 2008 (4) :75-79.

[10]于莉, 安立龙, 徐春厚.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7) :9-11.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大力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使足球运动成为青少年终身受益的活动方式,从而呈现“以体强身,提高健康水平;以体辅德,提高道德素养;以体增智,提高文化素质;以体益美,提高审美能力;以体促教,提高教学品味”的特色办学模式,以一育促诸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

二、工作方针

坚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参与,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少队部等部门通力合作。学校每位领导及教师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学校将积极向上级争取并充分利用本校现有资源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完善管理考评奖励 机制,为开展校园足球特色创造必要条件,共同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一)成立校园足球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长:马莉(校长)

副组长:王莹(副校长)周雪梅(副校长)

成员:王建新、宋宝元、马斌、班主任、体育老师。

(二)职责分工:学校各领导、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办、少队部、工会、各年级科组等要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共同做好校园足球工作的组织和活动开展。

1、马莉校长:负责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总体工作规划和组织立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研究申报工作。(王建新协助)

2、宋宝元主任、马斌主任:负责与各级学校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对接协调,负责组织校内各年级足球活动及竞赛。对各年级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工作进行学期考核和评估,负责校际每学期校园比赛(包括校际之间联赛规程编制和竞赛组织、选调裁判、成绩发布、运动员名册和训练教师名册登记、活动过程资料收集及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

3、少队部:负责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宣传动员,编印宣传资料,出版校园足球活动宣传栏、指导制作绘画书法、收集校园足球文化相关资料、宣传报道。

4、宋宝元、马斌召开动员大会,发动报名参与,负责督促各年级利用体育课、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足球活动和比赛;负责参赛运动员的学籍及注册管理;负责制定校园足球教学大纲和教材。

4、总务处:负责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配套经费,编制好每学期校园足球活动经费预算,列入每学期学校教育经费预算,配备完善开展活动相关器材。

四、实施步聚

(一)8月份成校园足球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制订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学校创建足球特色项目规划和立项申报“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二)9月中旬,召开全校校园足球活动动员布置会,组织学校领导、学校足球教练学习青少年校园足球相关文件,组建成立班级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和足球队。

(三)9月底邀请体育局足球专家到校指导培训裁判员、教练员。

(四)10月上旬,全面启动校园足球训练活动。

(五)11月份开展2017年夏季学生校园足球班际竞赛。

五、校园足球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宣传学校校园足球活动

增加学校宣传窗,介绍我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情况,宣传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具体做法,同时,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版报、书画作品,召开家长会等介绍足球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意足球,参与校园足球活动。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将足球的基本动作和技能分解成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足球娱乐游戏项目,渗透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娱乐中健身,在健身中掌握足球基本技能和技巧。开展足球知识竞赛,足 球绘画作品展,校园足球活动板报评比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足球运动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 趣味活动和足球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活动氛围。

(三)校园足球活动具体内容

1、学校校内足球活动课时由教务处统筹安排落实。

2、学校成立四至六年级班级足球队(男女队),以班级为单位共14个(男女队),其中四年级(男女队)各4个,五年级(男女队)各5个,六年级(男女队)各5个;

成立年级代表队6个。

其中四年级(男女队)各1个,五年级(男女队)各1个,六年级(男女队)各1个。

学校组织班级,年级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以交流、提高技术、鼓励推动学生广泛参与校园足球活动为主,不注重名次和比赛成绩。

3、组建校园足球队参加全区校园足球各年龄梯队联赛。

六、校园足球比赛

1、校园足球活动比赛分为小学四年级组(7人制),五年级组(7人制),六年级组(7人制)。各班级足球队员由该班主任、体育教师动员选拔组成。学校四至六年级代表队由班主任体育老师推荐、负责校园足球队的领导及教练从各年级足球队员筛选组成。

2、校园足球活动时间安排:从2017年8月开始至2019年12月,利用3年时间,坚持每年进行两次班级际比赛,进行一次红寺堡区学校校际间竞赛活动,每月举行以班为单位的校园足球联赛,充分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逐步形成校园足球传统活动。

3、加强安全保护工作。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安全保护工作,从活动计划的安排、文体设施的检查、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控制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4、对参加足球竞赛的学生进行一次县级医院的体检,有健康证明报告。

一、领导高度重视,明确目标定位

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1.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主动破解就业难题

作为高校必须破除毕业生就业与己无关的观念,消除因毕业生就业难而代人受过的委屈心理。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积极主动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一是为国家尽义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对毕业生负责,体现以人为本;三是为学校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落实科学发展观。毕业生就业充分与否和质量高低已是检验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声誉的标志牌,毕业生就业充分且就业质量高的学校必将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可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师资,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社会资助,推进学校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把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2.必须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校无特色没有地位,人有特长倍受青睐。在高校众多、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高校和其毕业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就业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北京工商大学经过合并组建以来9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面向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见成效。具有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善于沟通和团队意识强等特色的毕业生广受欢迎,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之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据全球最著名的调查公司盖洛普联合麦可思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中国零点调查集团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高校,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平均就业率、月薪酬、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等5项指标均位居较高水平,有的项目还排列在部分“211工程”建设学校之前。在教育部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确定为优秀等级,这无疑将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准确把握了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明确作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达,高校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我们既不能像“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性,培养务实型人才,而应当综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和服务领域的变化,秉承自身的传统优势,走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工、商兼备的学科优势,通过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重视学生跨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复合,培养学生思想敏锐、博闻广学、敬业乐群的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复合,如“专业+外语”、“技术+管理”、“新闻+经济”和“法律+经济”的复合;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敏于发现机遇、长于人际交往和善于创造市场,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特色人才

学校近年来逐步构建起了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毕

业生应用型特色鲜明,就业能力明显提升。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多元实践模式

学校的实践教学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3个层面有机结合组成。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实验课、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践(包括文科校内实践、工科校内实践、专业交叉实践)、课程设计、科研活动和科研训练;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志愿服务、国外培训与实习)、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学术讲座、参加学生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实践教学环节已逐渐摆脱完全依附理论课的做法,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延伸课外社会实践等内容明显增加。在课时安排上,要求工科类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应保持7∶3,非工科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应达到8∶2。实践教学环节,工科类专业不少于42周,占总学分的20% 左右;非工科类专业不少于30周,占总学分的15%。自2005年起学校每年开展“十乡百村千人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支农支教、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奥运精神进万家等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和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2.着力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让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投入巨资在校内建成了3个全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中心。

文科实践中心已建成6个多功能仿真实习区,包括模拟法庭、证券交易大厅、现代服务产业实习区、现代企业管理实习区、国外商贸英语视听室、综合实验室,形成22个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近3年,文科实践中心已经开设各类实验课程25门,3,000多人次的学生在中心接受了训练。通过实景性、模拟性训练,使学生在实习平台上模拟现代服务业的操作及业务流程。文科实践中心已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工科实践中心下设金工实习基地、电子工程创新基地、数控中心、网络与仿真试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生产线与立体仓库等,面向全校工科类学生开放。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实验基地的同时,还提供创新性、高新技术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场所和技术支持。数字艺术制作中心开设“动画制作”、“模型制作”、“脚本设计”、“声音工程”、“影像工程”、“多媒体压缩”、“多媒体制作”、“后期合成与制作”等实验课程。这些实践教学中心为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保证。

在完善校内实践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重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同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强合作,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些实习基地每年可以接待大批实习学生,满足了各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需要。毕业生通过在校内外的实践,有效地缩短了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弥补了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无工作经验的不足,明显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3.坚持开放教学,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都作为国际大都市,跨国公司云集,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旺盛,对高级商务管理人才需要迫切。针对当前国内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悉国内外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洞悉国际化企业发展变化规律的人才十分缺乏的状况,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商管理人才。如国际经济贸易、工商管理专业已试行英语或双语教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采用双语授课课程占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10%;2002年,会计学专业率先举办全英语教学实验班,探索“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础、较强外语能力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近3年来,学校双语教学课程的门数增多,双语课程专业开设课程的比重不断上升,学生专业水平、外语及其他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多名毕业生被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录用。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目前已与14所国外高校签约,2008年计划派出留学生170人。通过开放办学,积极引进并充分利用了优质的国外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既为首都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国际化人才,又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综合素质,细化指导服务

破解就业难题,除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特色人才之外,还要注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细化指导服务,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计划于2008~2009学年开始,将就业指导、心理素质、安全教育和形势政策等选修课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整合成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以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破解就业难题。

1.有效整合资源,促进素质教育

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程化教育的原则,从时间和空间上予以保证,将每周三第7节~10节课作为专门的素质教育类课程上课时间,并列入课程表,从教室和有关活动场所上予以保证。二是构建运行机制,成立素质教育课程统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素质教育类课程统筹实施的领导和协调。三是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于第二、第四、第七3个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分别开设“职业素养”、“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每学期记1个学分,共记3个学分。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要求,在每个学期均安排形势政策教育,共记两个学分。按照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有关要求,按工科和文科学生类别,在第一和第三学期开设心理素质类教育课程,共记两个学分。坚持安全教育进课堂,在第一学期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记1个学分。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共设2.5个学分。通过开设规范的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帮助学生消除择业过程中攀比、自大、依赖和畏难的心理,增强学生的人身、财产和信息安全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破解就业难题。

2.狠抓三个环节,细化指导服务

第一,建立就业档案,细化就业指导。学校在开展团体就业指导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要求各院系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为每名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就业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去向意愿、就业期望、“一对一”的指导记录、就业中存在的困难与解决情况、就业进展情况、最后落实就业去向情况等。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一是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二是更好地督促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院系就业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第二,大力表彰先进,激发院系热情。学校每年都要对就业工作进行总结,从2006年开始还对就业工作开展得好的院系进行表彰;根据北京市教委2006年评估检查指标体系,制定了就业工作的评奖项目和标准。评奖项目包括:全员参与、市场开拓、就业事务、文明离校、就业指导、西部与基层就业、就业成果优秀奖和就业工作先进个人8个奖项。

第三,积极开拓市场,充分利用信息。学校非常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和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有选择地进行市场开拓。近几年,我们一直将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开发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作为市场重点开拓地区。学校通过就业网站、短信平台、就业信息栏、院系信息员将有关招聘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名相关毕业生手中,保证每一条信息都能被学生及时有效地利用。通过市场的开拓和广泛的收集信息,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机会,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信心,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效率与就业质量。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要破解就业难题,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是关键;培养特色人才,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是核心;细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是重要条件。只要我们抓住关键,围绕核心,创造条件,就一定能够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性潮流,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给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3]。河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农为特色的高校, 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 特别是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目标和任务, 学校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成为摆在学校面前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自1999年始, 学校先后4次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不断探索和完善着具有河南农业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适时调整办学思路,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它体现着人才培养特征, 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 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 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01年学校作为河南省学分制管理改革试点高校, 为实行弹性学制, 开设双专业和双学位,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 扩展基础, 加强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的原则;坚持整体优化, 压缩学时, 科学处理教学环节之间、课程之间关系的原则;坚持从省情和校情实际出发, 突出专业特色, 因材施教, 鼓励和提倡各个专业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等原则。围绕教学中心地位, 全方位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实施一系列相配套的教学改革措施, 特别是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明确提出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建立了“分段培养、模块组合、打通基础、因材施教、理实并重、三点支撑”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4]。

2004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 为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精理论、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同时,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多样性, 解决学生考研与实习、学习和实习与择业的矛盾, 实行了“3+1”两段式培养模式, 保证了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各专业均设计了创新型、创业型和综合型课程模块, 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2007年本科专业已涉及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 学校又适时进行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并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创新精神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并举的理念, 在“3+1”模式的基础上, 充实为“两段双强、四分双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段双强”即通过“3+1”两段式培养模式进一步柔性化设计,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教学特点科学调整“两段”时空, 强化基本理论学习和素质教育效果,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四分双需”即四年级对学生进行教育细分培养, 把培养目标定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 形成了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结构和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 教学改革的深入无疑要落到课程上来。1999年学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专题论证, 拓宽了专业基础,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 重点解决了课程之间重复和脱节问题。2001年学校建立了“三通一特”的课程体系, 即公共科全校打通, 基础课按学科大类打通, 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 专业课开出特色。总学时由原来的2600-2800压缩到2500, 加大了选修课比重, 增开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 规定文理大类学生交叉选修, 并编制了“选修课指南”;实践环节增加到32周左右;规定实验学时达到30学时课程, 单独开设;同时把学生科研训练、学术专题报告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

2007年在“三通一特”的基础上, 建立了“三同二优”的课程体系, 即全校公共课相同, 基础课同一门类相同, 专业基础课同一专业类群相同, 专业课设置优质精炼, 实践环节设置优质合理。总学时控制在2500左右。选修课占20-30%, 按模块化设置:全校通识类公选课大体分三类, 即人文社科素质类公选课38门, 自然科学类80门, 其中创新创业类13门, 全校公选课实行交叉选修,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150学时;专业选修课按专业设置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大模块, 突出特色。实践环节安排40周左右, 根据专业类别性质和特点, 集中或分散安排。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规定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取得一定成果, 均可获得的创新学分。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强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注重将学科发展新成果和学科交叉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奠定了基础。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

学校在历次教学计划修订时, 十分重视课程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制定相应的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 有计划、分层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论证, 对课程内容进行删旧、增新、合并、重组, 制定新的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课程建设计划, 培育优质课程,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承担省级以上教研课题35项, 学校立项147项, 取得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2004年至今先后投入课程建设经费160万元, 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70门。在教材建设上, 坚持“分类规划, 突出重点;编选并重, 突出特色”, 对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进行分类建设, 有计划地进行修订, 在内容上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 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课教材, 立项支持编写和出版具有特色的专业课教材, 如支持出版烟草系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0部, 其中7部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近年来, 学校教师主编参编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97部。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经过十多年探索, 形成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 完善并构建了“三层次、立体型、多元化”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即基础实践教学层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实践教学层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实践教学层通过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 确保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立体型”指学生实践教学平台与科研训练平台的校内外互补立体型结构, 即以校院两级实验中心为基础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 以国家、省、校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的“实践创新平台”, 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的“实践训练平台”。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对立体化平台建设的力度, 先后建立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3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17个校院级教学实验中心, 以及依托于各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多元化”即产学研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使本科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校内向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向生产、农村延伸, 促进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多元化。

学校专业培养计划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出发, 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 使第一课堂成为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实施学分制, 开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增加开放实验室数量, 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载体和形式。如每年举办“百名教授·百场报告”活动;以实践创新、科研训练、科技竞赛为主的每年百项“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以科技竞赛为主的“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科技推广为主的“携手农合”和“科技富民行动”;以锤炼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的“三下乡”“科技点播台”“科技副村长”“科技`110'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时空得到有效拓展, 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强化过程监控评价, 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为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建立了环节全、制度严、覆盖广的本科教学质量体系, 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几年来, 根据教学改革需要, 学校重新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同时, 以过程控制为手段,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分为阶段性 (3~5年一次) 评估、定期评价和随机检查三类。阶段性评估主要制度有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验室评估等;定期评价主要有其中教学检查、课程建设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等;随机检查主要有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学生信息员、调查问卷、座谈, 以及教学活动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而组织专项检查活动等。

坚持以评促教促学。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网上评教;学院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校院两级不定期举行观摩教学活动及教学研讨, 通过观摩和研讨, 相互评价,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测验、提问、考试等方式, 丰富了教与学相互沟通的形式。

实施以奖促教促学。近年来, 学校修订了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 制定了优秀论文和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 设立了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各类奖学金、创新创业基金等;组织评选教学名师、优秀论文、优秀毕业生、优秀新生、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优秀指导教师等;举办教师讲课大赛、英语竞赛、课外科技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 完善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六、与时俱进,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

可持续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于2002年、2008年先后两次进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2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 教育部专家一致认为“加强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农村创业人才”是学校的特色项目。这之后学校根据教育部专家组的意见建议,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完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了“着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特色, 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

审视现状, 尽管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5]。如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识类课程体系构建仍不够完善;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和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仍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效载体需要进一步探讨等等。

展望未来, 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三农”和“科教兴豫”的历史使命。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 是每所学校必须面对的、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使结构体系更为合理, 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及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为把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参考文献

[1]汤智.专业教育模式当代变革的基本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77 (1) :122-124.

[2]张楚廷.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 (7) :6-10.

[3]谷建春, 潘文利.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69 (5) :78-80.

[4]崔保安.农科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5 (5) :3-5.

一、跆拳道大课间准备期 (四周) 及发展

大课间第一周体育课进行跆拳道礼仪、基本动作的教学, 包括:立正、敬礼、起势、格斗势、上步、后撤步、三段冲拳、三段格挡、前踢、横踢等, 并练习跆拳道发声;第二周进一步培养跆拳道礼仪, 进行前踢、横踢复习, 同时教授跆拳操的前4节;第三周复习腿法、步法、跆拳操, 进行跆拳操4~10节的教学, 让学生能尽快在体育委员或小组负责人的组织下自行练习;第四周组织学生复习跆拳操并配乐练习, 腿法集体教学个别纠错。第五周各项准备工作已到位, 大课间活动在音乐声的伴随控制下有序进行。

二、各水平段内容安排

(一) 水平一

礼仪、三种专项热身动作、起势、格斗势、上步、后撤步、跳换步三种步法、三段格挡、三段冲拳、前踢、横踢等;身体素质:立卧撑>15次、仰卧起坐>20个、纵横叉离地<8厘米、太极一章部分学生会做。

(二) 水平二

礼仪、五种专项热身动作、五种步法、三段格挡、三段冲拳、前踢、横踢、下劈;身体素质:立卧撑>20次、仰卧起坐>30个、纵横叉离地<6厘米, 太极二章、旋风踢部分学生会做。

(三) 水平三

礼仪、七种专项热身动作、七种步法、内外格挡、三段冲拳、前踢、横踢、下劈、正蹬、侧踢;身体素质:立卧撑>25次、仰卧起坐>35、交叉步、纵横叉离地<5厘米, 太极三章、旋风踢部分学生会做。

(四) 每周训练两次

各班每周两次跆拳道训练, 一次统一安排在周一, 彰显其宏大的气势;一次随机安排, 突出其灵活性。

三、管理实施细则

(一) 进场:5分钟 (9:30~9:35)

第二节下课铃响后, 播放音乐《进行曲》。各班当堂课教师及时组织本班学生做好大课间准备工作, 在靠近教室一侧走廊内排成两路纵队。班主任及时到场、有序组织, 将学生快步带到操场。

要求:注意安全、队形整齐, 步伐统一, 口号洪亮 (体育委员领喊) 、学生间无说话现象。

(二) 跆拳操:4分钟 (9:35~9:39)

播放本校制作的音乐。到达操场后, 学生听口令迅速成广播操队形散开, 开始阶段由值班体育教师在旗台领操, 各班培养自己的领操员。当学生能够熟练做操后, 改由学生在旗台领操。

要求:学生态度端正、精神饱满, 动作舒展有力, 把握节奏、讲求韵律、整齐划一, 呼号整齐洪亮、富有朝气。班主任在队伍中与学生一起练习。

(三) 各班分散活动:11分钟 (9:39~9:50)

跆拳操结束后, 播放背景音乐《功夫》、《醉拳》等, 各班学生由班主任组织整队, 迅速到指定地点进行大课间活动。

要求: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小负责人带领本班学生练习、体育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不嬉戏打闹、安全有序活动。

(四) 退场:5分钟 (9:50~9:55)

听到音乐《醉清风》分班活动结束, 各班迅速集队、注意安全、随班主任一起有序退场, 准备上第三节课。

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一) 考核机制

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有效考核。学校按规定每天对各班的活动内容、活动情况作记录, 定期评比并表彰, 并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为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考核内容如下:

1.进退场准时、快速, 步伐整齐、有力 (3分) ;

2.班主任到场领操指导练习 (3分) ;

3.按指定地点、指定内容活动 (3分) ;

4.做操时动作整齐有力, 符合音乐韵律 (4分) ;

5.班级学生全员参与, 服装统一 (2分) 。

(二) 鼓励创新

一、整合资源, 优化专业特点

我们学生为5年制本科专业, 我们对基础课程的教研室 (实验室) 进行了整合和调整, 分别为:外科总论与局部解剖学整合为局部手术学教研室;微生物、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室;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室;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预防医学整合为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学教研室调整为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调整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整合及调整后的教学, 互相渗透, 实验教学的组织由实验中心负责, 实验指导由几个教研室共同编写, 在教学的运行中又突出各自的专业特点, 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既节约了资源, 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

组建了模拟实验室中心和中心实验室, 承担着全院各专业的相关主要课程教学、实践技能培训, 及各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考核和全院科研工作。

二、改革教学培养理念, 构建科学培养方案

为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 具有创新意识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高素质、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专门人才, 依据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首先,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扩大了选修课范围, 增加了人文科学的培养, 包括社会学、艺术、语言文学等。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根据自己的特点, 选修8-10个学分的人文科学课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道德修养。同时, 对专业选修课也做了调整, 在保证完成核心课程的前提下, 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地域的特点, 我们增设替换了10门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达26门, 各类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涵盖了医学教育标准基本要求的内容。

三、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 更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师变纯粹的教为帮助、引导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方法由以前的满堂灌, 逐渐加入了提问式的教学, 书写读书报告, 开设案例讨论课, 采用PBL等教学方法。目前各种教学方法在一些专业实施后, 已见成效,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了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提供了空间。

近年来, 为了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启动了《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我们每年都从不同维度、不同方位进行立项, 对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论证研究, 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促进了我们教学改革和创新。

(二) 树立大卫生观念, 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及交流能力

医学的目的简言之, 就是“维护人类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 重点在于预防, 而预防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 我们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议, 建立了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对刚刚步入医学大殿的新生, 我们利用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组织学生参观实习, 开拓学生视野, 让学生初步建立预防医学的意识。引导学生珍爱一切生命, 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树立维护健康的重点在于预防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卫生观念。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充分利用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让学生参与到防治疾病的社会实践中, 从事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预防接种等, 提供和人群接触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体会到社会人群对健康的渴望和需求, 社会人群健康知识的匮乏, 激发学生从事健康教育的热情, 为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及将来在行医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健康教育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有助于培养他们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 坚持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为高校本科教学创设了新型教学结构, 建立了新型教师队伍, 使高校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走上一个新台阶。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对学生授之以知识, 而且言传身教进行道德熏陶, 可以有效地促进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为了让学生步入医学殿堂时候, 就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 我们为学生安排了导师, 聘用的导师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资深教师或者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讲师。对于学生来说, 导师相当于他们的第二班主任, 每位导师管理14-16位学生, 使得他们更方便去进行管理。我们要求所有的导师均尽心尽力, 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考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让他们顺利从中学生转型为大学生,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教会他们自我调控, 为后面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 要求导师参加学生部分活动;适时安排专题报告;增强学术交流。

(四) 培养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在20世纪末进行医学教育改革中, 倡导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上个世纪90年代, 我们曾经对我院本科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及医学论文撰写的训练, 此项教学改革获得陕西省政府教学改革二等奖。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2009年开始, 我们对学生开设了《医学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 在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 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递交科研设计, 并动员和鼓励学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与课题设计、文献查找、标本收集和实验操作,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写作等。推选优秀的科研设计, 申报学校的“延安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技术项目”, 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推动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发展,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至此, 已有170多名同学, 共50多项设计参与了申报, 最终40多项获得成功, 目前后期工作正在实施中。

四、加强临床教学, 提高实习质量

(一) 加强临床师资的队伍建设, 加强临床课教学

针对临床教师队伍中存在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科学技术知识缺乏的现象, 我们对临床教师举办短期培训班, 增强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 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经过培训, 获得教师上岗证。针对目前许多医院因科室效益与临床效益挂钩, 医生从事临床工作比从事教学收入高, 导致部分临床医生重医疗、轻教学的现状, 我们也采取有力措施。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教学激励政策, 激发临床教师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稳定教师队伍:首先在现有基础, 上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师待遇, 适度提高课时费;其次, 每年评选优秀教师及教学优秀集体, 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另外, 定期组织临床教师讲课比赛, 选拔骨干, 带动整体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 进一步加大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物质保障。

开展临床教学质量监控, 严格临床课教学制度。学校成立了督导组, 由临床教师担任督导员, 不断检查临床授课状况, 包括定期的检查和抽查授课, 不定期的进课堂听课等措施, 对临床课教学坚强了监督。

(二) 深化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医学实践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医学实践教学管理与研究水平, 提升医学实践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从2009年开始, 在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设立《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未来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需求;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改革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研究和改革专业主干课程 (临床课程) 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师资培养;研究和改革主干课程 (临床课程) 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监控体系等。目前已立10个项目。

(三) 加强实习管理, 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前培训, 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生、各实习单位反馈的意见, 制定详细、全面的实习前技能培训方案, 培训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培训内容, 首先是医德医风、服务行为及规章制度专题教育,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 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及高度的责任感, 做到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关爱病人, 立志于祖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其次是对医院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让学生了解医院基本工作情况和病区医护工作的程序、内容、方法, 为实习阶段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 基本技能培训, 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强化复习, 将临床上最基本的知识如病历书写规范, 医疗文件的书写、临床思维, 常用药等以及各种穿刺和急救处理等基本技能操作进行一系列的讲座和演练, 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达到在理论上进入临床实习状态。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包括心肺模型听诊、常用内科技能、外科技能, 组织专家在模拟实验中心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临床实践和技能, 我们还建立了网站, 网站主要面向本院学生, 内容包括技能理论教学、技能实践教学、视频教学、医学教学资料库、在线测试、技能论坛等项目, 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学习需要的知识。

(四) 加大临床技能考核

在学生四年级, 我们派老师对学生进行临床课程的考核。针对目前临床出科考试、考核方法较单一的弊端, 我们及时更新和建立高质量的题库, 使之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与学的质量;此外, 利用现有的试题库, 在以后几年内组织各学科的专家重新调整形成一套既考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 又适合本学院、本学科特点, 符合当前使用版本教材的试题。对实习返校的毕业生考核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内容主要有病历书写, 查体, 内、外科基本操作, 心电图, 并将其作为考查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依据。

我们力争提供一种标准手段来评估学生查体和病史采集的技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总结和撰写病历的能力以及做出鉴别诊断或提出处理方案的能力。

总之, 这几年, 为了培养社会适用人才, 我们坚持发展观念, 根据自身的特点, 做了一些工作,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新的教学模式刚刚推出, 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力争培养更多的医学专门人才。

摘要: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培养社会适用医学生, 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 构建了全新的培养模式。修订了培养方案, 优化了专业特点, 更新了教学方法, 加强了临床教学, 力争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 具有创新意识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高素质、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专门人才。

关键词:特色,培养模式,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棉华, 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2) :10-12.

[2]杜友爱, 袁琳波, 朱雪波等.地方本科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42-43.

[3]周静.论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6, 3 (1) :19-20.

[4]樊霞, 白莉莉, 庞宝华等.提高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实践总结.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7) :3332-3333.

[5]赵菊梅, 刘涛, 周小燕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西部医学教育, 2008, 16 (4) :660-661.

[6]王光霞, 刘贵坤.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的深层意义.现代教育科学, 2003, 165:88-8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市场经济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的专业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这一实质性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促使高校改变教学理念,拓宽培养思路,查找英语专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采取积极的对策,提出新的思路,培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一种“供”与“求”的关系。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度最低;外语+其它专业、双语受到欢迎。总体上,英语+其它专业最受欢迎。”传统的英语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英语专业人才,学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

二、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重新认识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战略意义,英语专业不能只靠英语,要加大内容,增加外交、外贸等方面的知识,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这个要求是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改革,也是我们遵循,并作为我们开办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培养的基础。

1.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高校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因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矛盾突显。人们开始谋求人才培养新的出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五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于是,人们认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在于“复合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关键是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并非是两种专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的特殊调整与设置,更确切地说是表现为一种新的,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模式。

2.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从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更多的是需要“外语与其它学科——如经济、法律、工商管理、外交、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过去那种“外语+语言学、外语+文学”等相关或相近学科结合,即被称为‘复合型专业’。除了某些单纯的行业之外,更多的领域需要外语+专业方向的外语人才。就英语专业而言,单纯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专业人才,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难称得上市场所需要的人才。“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外向型经济人才不仅要具备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培养一大批熟悉我国国情,具有很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的专门人才,掌握和运用有关WTO的基本知识和规则,充分利用多边规则和国际通行手段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维护我国正当权益。

三、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英语人才培养的标准。

(1)英语专业要以英语为基础。就英语专业而言,英语作为专业是任何其它专业不能囊括的。因此,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英语为核心。特别是在基础阶段犹为重要。在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结束之时,要求所有学生必需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在高年级阶段,督促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为了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英语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要采取措施,学校要制定鼓励和奖励措施,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

(2)注重英语专业基本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非易事,因为教学课时数是有极限的,而且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学时和学分的伸缩性有限。只有适当删减专业理论(纯理论)课和公共史论课程,增加实际运用能力的课程,增加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在选择专业课程时,考虑到增加翻译实践课时量等。

2.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课程设置原则。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英语专业+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模块;二是,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一个问题要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这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在这方面,我们在前期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分析结果,在选定英语专业课程时,已经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涉及到一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语言类专业纯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2)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乏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特别体现在精读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教学中应广泛采取讨论式、交际式、启发式、实践式(如模拟商业谈判翻译)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实用性和动口操作性,使所学知识在实践(习)过程中得以巩固和提高,以便使学生将来在人才市场上增加竞争力,提高就业、谋职的成功率。

(3)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必须创造良好的、能帮助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在学习上,人与人之间差别在于业余时间利用上的差别。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我们提供便于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客观条件,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复合化。

3.加强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英语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大多数英语专业课教师都是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他们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较强,但商贸知识欠缺,更没有商贸实践经验。他们虽然精通英语,但对于英语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深。

英语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根据新时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们不但要具备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素质,而且还要了解当代经济社会商务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2)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英语专业课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结合学科建设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发挥学校现有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学位点,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拔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基地进行访学或合作研究,或到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访学、做博士后研究等,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能力,多出快出成果,促进学科、学位点建设,提高英语专业培养能力。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力量,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更大的整体实力的作用,所以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结合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开展的 “质量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并以他们为学科带头人组成教学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带动学科发展,进而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四、结语

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方面,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但归根结底他们还是英语人才,只是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绝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英语专业办成“四不像”的专业;更不能盲目开设无实际意义的课程。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就英语专业来说,“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掌握了两种及两种以上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要达到这样一个人才目标,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

摘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求,即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地重建,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分析了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馒头专卖店里,产品是多样的,而不只是传统的大白馒头了,有烤的脆皮馒头,各种营养和不同颜色的粗粮馒头,还有数种特色的米面小吃,而且在馒头的大小和规格上也丰富多彩,有适合于小朋友吃的珍珠馒头,有普通大小的家常馒头,还有墩实超大的将军馒头。这一切使得馒头一改往时的单一,馒头店也有鲜明的特色卖点,馒头历来以是实惠的代表,这一点在馒头专卖点里一样得到体现,基于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意和改良,产品的直接成本并没有太多增加或保持一致。并且更有营养和更加干净卫生。所以,馒头专卖店的产品一样是物美价廉却更有价值体现。这也是馒头专卖店能快速发展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原因之一。

丰富的产品、成熟的市场、持续的发展空间,鲜明的特色卖点,势必是为项目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条件。所以,开一家特色馒头专卖店是创业的最好选择。

项目特点:

馒头专卖店产品新颖,花色多样,营养卫生,经营管理简单,消费频率高,利润空间大,操作容易,适合于初创业者。并具有以下特点:

技术简单,易容掌握。

特色鲜明,健康营养,主题明显,有很好的吸引力。

传统产品,有普遍的消费市场。

原料普通易购,无经营限制。

无季节性,产品天天有需要,所以经营有旺季无淡季,全年盈利不是梦想。

管理简单,经营主题清晰,经营环节少,易于控制,人员要求低,服务过程直接,经营细节皆自已掌握,十分适合新进的创业者。

持续盈利,产品是日常长期需要的,而且原料成本低,经营成本低,无需昂贵设备。盈利轻松可持续发展。

项目运作方式:

项目以自主创业方式运作。可在菜市场、社区、美食街、公园等人员相对集中区域开店经营;在经营上除了可以满足于家庭饮食需要外,还可以满足于人们尝鲜品味的需求。经营场地要求不高,数平米即可操作,无需大量设备。生产和销售可以是分开进行的,经营形式主要以外卖为主,管理简单,控制容易。

在销售过程中无需另请人工,店主一人便可操作。产品生产皆可以是家中完成,经营售卖时只作最后的成品加工或点缀即可,而且部份产品还可直接采购成品,直接获取利润。

项目投资情况:

项目最低投入二万元即可,包括设备投入3千元。装修投入1.5万元,流动资金3千元。合计投入二万余元,即可开设一个特色的馒头专卖店了。

项目利润情况: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应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相应的技术工作, 能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 能处理一般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开发、设计、加工和应用等技术问题, 并具备知识面较广、动手能力较强、上岗较快、适应性较强等特点。高职专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要突出强调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 对实验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仿真或真实的环境。

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拓展、跨学科知识掌握。学校在制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也应从这四个方面考虑。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首先, 要对上届模具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生源区域的地域特色, 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选择设计。表1为台州某职业学院模具班学生生源地统计表。由表1可知,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温州、台州、宁波和衢州等地。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 该学院立足于台州黄岩“中国模具之乡”的地缘优势和模具技术优势, 通过分析学生来源, 同时考虑该校高职学生以回乡就业为主, 在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上进行充分研究。浙江作为我国工业强省, 模具工业非常发达, 而上述四地市的模具产业又以塑料模具、冲压模具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压铸模具为主, 因此, 该校模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要课程, 并根据当年学生就业情况进行适当的增补和调整。

其次, 应分析当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常用的软件和设备, 针对特定软件和设备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 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目前, 在浙江黄岩、宁波、温州等地, 模具设计行业中广泛采用三维制图软件, 如UG NX和Pro/E、CAXA制造工程师、Mouldflow、Imageware。因此, 该校模具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课程设置上将UG NX和Pro/E作为必修课程, 并将CAXA、Mouldflow、Imageware作为选修课程, 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 要分析学生对专业爱好的情况, 针对学生对课程类型的学习兴趣进行总结分析, 在课程设置中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以简单易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由于该校模具专业学生全部来自我国模具工业发达的浙江省, 大部分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之前就对模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表2为台州某职业学院模具班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表。由表2可知, 多数学生对本专业兴趣较浓。结合台州黄岩当地的产业特色,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执行“工学结合”、“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使学校的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又次, 应积极组织和培养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各级职业技能竞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证书考试, 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

最后, 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 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也使学生充分掌握以后所做的工作, 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目前, 大部分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 但实践基础较为薄弱,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可能会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发生偏离的问题。学校可根据当地区域特色, 委派教师在假期或业余时间去相关模具企业进行实地工作, 使得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结合。同时, 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相关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 教授相应的课程,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模具专业作为机械类专业,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应当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模具专业知识的合理掌握必然要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技术、材料成形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先导, 而这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又显得枯燥, 宜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 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 可以将一些较为枯燥、学生难以理解的课程, 如《工程力学》、《数字电路》等删除。

专业知识拓展

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行业的基础, 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一定直接从事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可能会从事模具相关工作, 如模具的维修或报价。而目前该部分知识没有相关的课程讲授。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 进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拓展的认识。

“校企融合”是指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 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成立培训学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 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完成学校学历教育及学生培养任务的同时, 还要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 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该校现已与台州凯华模具、台州大农机械、陶氏模具集团、滨海模具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实施校企融合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 成立了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为学生实际职业能力培养及专业知识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跨学科知识的掌握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而毕业生就业又不一定完全专业对口, 可能有部分学生从事专业外的相关工作。故学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对近十年该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大概有12%的学生从事非机械类专业的工作, 如质量检测与管理、企业管理、经济与贸易等, 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所以, 非常有必要在校内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为其以后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

同时, 学校可通过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对全体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了解当前专业现状, 努力学好专业基本技能, 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模具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因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所以对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基于区域特色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模具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相关课程设置时, 应立足于区域特色, 并分析学生生源状况, 充分考虑职业能力的培养, 制定合理的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程崇恭, 夏卿坤, 夏尊凤.新世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2) .

[2]唐冬生, 罗敏杰.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8) .

[3]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

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cshi/202412-11902.html

(6)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1日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1日

    希望本篇文章《培养方案:特色》能对你有所帮助!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1日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1日

    本文概览:培养方案:特色(精选12篇)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思路四川是我国能源大省,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是国家重大水电能源建设基地。大力培养现代水电能源建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联系我们

    邮件:我要结婚啦@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