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cshi/202412-11323.html
编
者
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一个地方而言,其文化自信,既源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更源于这种优秀基因的当代表达。为深入挖掘东莞的文化基因,抢救性记录那些对东莞文化建设有价值的史料,2018年在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的指导下,莞城图书馆结合自身文史、艺术的特色定位,启动了“莞籍名家口述历史”项目。
项目以在学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且年龄大多在80岁以上的莞籍名家及东莞文化建设者为主要采访对象,通过原声影像和文字整理的方式,真实记录他们的家世背景、成长历程、治学(求艺)之路及对东莞的家乡情怀等,以展现当代学人风采,弘扬莞邑文化,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作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东莞学人口述史》一书于2022年12月首发面世,同步展览“前辈的侧影——‘莞籍名家口述历史项目’著作展”也正在莞城图书馆展出。此外,作为“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也是项目的重要成果,纪录片《东莞的先生们》已于近日举办了首映式暨研讨会活动。为让更多读者深入了解东莞学人的故事,文化莞城公众号结合采访成果及新书内容,持续推出“东莞的先生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冯炜权
突破体育纪录的幕后功臣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授冯炜权口述采访片段
冯炜权(1932— ),东莞莞城北隅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历任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营养生化中心客座主任,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吉林体育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体育科学会理事,北京体育科学会常务理事兼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运动医学会委员,国家教委体育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教材委员会运动生化教材组组长。长期从事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方向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和运动员运动疲劳,参与主编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原理》、《运动训练生物化学》等。
走进学堂的木匠学徒
有人说,一个人的名字会透露出他的人生密码。我的名字里就有这样的因素。我生于1932年7月28日,出生的时候正赶上雨季。过去每逢雨季,东莞都会发大水。我出生在德国人开办的普济医院,因为出生的时候外面发大水,父亲给我起名字的时候,就用了一个火字旁的字“炜”,和一个木字旁的字“权”。过去的人相信这些,他们觉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保佑小孩茁壮成长。名字里面寄托的,是他们朴素的愿望。
我们家住在沙地塘。我的祖父、父亲都是木匠,是不折不扣的手工业者。现在回头看,如果当初我没有机会读书,很大概率也会成为一名木匠。这不是一种假设,而是差点成真的事情。我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没多久,日本人就在广东登陆了,战火蔓延,东莞形势危急,我只好先中断学业,和家人一起逃难去香港。
逃难路上,我们一家饱尝了各种辛酸苦难。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可搭乘,逃难只能靠走路。我们家先从莞城走到石龙,然后沿着广九铁路朝南走,一直逃到香港。在香港,我进入了一间叫作文光书院的学校读书。可是没多长时间,到了1942年,日本进攻香港,我们一家又从香港逃回了莞城。家里的房子好几年没人照看,已经破败不堪。不知道哪年发大水,把我们家房子冲毁了一半。而父亲工作的木工厂又荡然无存,家里人的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为了维持生计,我只好先不上学,在家给父亲做助手,做一些木桶、脸盆之类的东西拿去竹排街我姑父那里卖。我主要做一些锯木料的活,相当于跟着父亲当学徒。
民众教育馆旧影
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一年多,大概到了1944年的时候,东莞县城西门口的民众教育馆开始招收失学儿童。我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不让我再在家里帮忙了。我在民众教育馆的补习班补习了一年时间,东莞一小(今莞城中心小学)恢复办学后,我就进入了东莞一小继续求学之路。所以我很感恩,一方面是家人的开明与支持,另一方面是东莞有这样劝学的机构,让我能够重新开始读书。当然,我不是说做木匠有什么不好,但读书确实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颠沛的求学之路
小学毕业后,我们家搬到广州。我也到了广州,在广州私立复旦中学读书。东莞明伦堂对在外读书的东莞学子会提供助学的学谷,相当于现在的助学金。在广州读书期间,我也能够领到学谷,这对我们家是不小的补贴。在广州读书的东莞学子很多,大家都会去领明伦堂的学谷,每次都排很长的队,可见明伦堂的资助范围是很广的。
因为我们家人口多,负担重,除了我之外,还有三个哥哥,都在广州上学。有一段时间,父亲的木匠活不是很多,家里的生活陷入困境。和家人商量后,我决定回东莞读书,一方面东莞的学费比较便宜,另一方面也可以照看一下东莞家里的房子。
我通过考试进入了明生中学。我在明生中学属于“走读生”,除了学习,生活上要完全自己照顾自己。每天早上起来,自己做饭,吃完后,到学校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到家,也是自己一个人做饭吃。家里的房子租了一部分给外人,我自己住一间。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一个人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也很锻炼人,让我能够很早就开始自立。
就读明生中学初中期间
第二排右四为冯炜权(冯炜权提供)
明生中学有一条规定,如果平均成绩在八十五分以上,可以免试直升高中。我的成绩当时达到了这一水平,但因为明生中学是私立的,我希望高中能到公立学校去就读,可以把学费节省下来,所以我就参加了东莞中学的入学考试,并考入了东莞中学。
在东莞中学读书读了一年半,家里情况略有好转,父亲说一家人都在广州,希望我也能回广州念书。当时我在东莞中学刚稳定下来,东莞中学师资水平高、学习氛围浓厚、同学之间情谊深厚,我是很舍不得离开的。可另一方面,我又想和家里人团聚,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广州。后来,我考入了广雅中学。在广雅中学读书的时候,我开始住校。当时一周的伙食费是一块九毛钱,一天就只有三毛钱,家里每星期只能给我两块钱。到周六回家的时候,为把一毛钱的车费节省下来,我都是走路回家的。这样,每周我就有了一毛钱的零用钱。
明生中学图书馆
从东莞到香港,从香港回东莞,又从东莞到广州,再在广州东莞之间来来回回,大学之前,我的求学之路可以用“颠沛”来形容,几经周折,几易学校。我在广州、东莞都上过学,印象比较深的还是我们东莞的学校。像明生中学,当时的学习条件比我在广州上的复旦中学还要好。英语老师上课已经是全英文教学了。化学课上,老师也会直接在课堂上用实验器材给我们演示化学现象。高中到了东莞中学,除了教学水平高之外,革命氛围也很浓厚,很多同学在校期间都已经入团入党。同学之间会互相关心,经常交流进步思想。我当时最要好的同学叫朱润光(音),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东莞中学党支部的负责人。
“嫁到”北京
说到和体育的缘分,可能从我中学的时候就有所显现了。中学时,我体育成绩比较好,我是校篮球队的队员,也是田径队的。当时我的百米成绩可以达到十二秒三,这个成绩在广州市的运动会上是能拿到名次的。如果说和体育的缘分,这也算是发端吧。
就读明生中学初中期间
前排右三为冯炜权(冯炜权提供)
大学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妻子。她学的是俄语专业,当时国家缺乏从事外语方面工作的人才,我妻子学习成绩出色,大学三年级学完,学校就决定让她提前毕业,分配她到北方去工作。后来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提了一个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分配,但希望能让我到北京去。我妻子先到北京工作,我跟着“嫁到”了北京。
我被分配到了北京体育大学,当时按照苏联的教学大纲,筹备成立化学教研室,开设运动生物化学的课程。我报到的时候,我们教研室都是化学方面的老师,我是唯一的生物专业老师。报到后,人事处长就找我谈话,问我可不可以教运动生物化学。我说我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但我必须要学一遍生物化学,系统地把基础课程过一遍。学校同意了我的请求,第一个学期我就联系了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跟着当时全国最好的教授学习生物化学。
我大学本科学的是医学,对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接受起来也很顺利。虽然最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我没能完成一年系统的学习,但也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次转专业对我个人影响也是巨大的,这里面既有我个人意愿的体现,也是出于国家的需要。人不能脱离社会、国家、家庭对你的需要,只要你努力了,你感兴趣的专业或者你擅长的技能一定会有施展发挥的机会。
一运会前连破全国纪录
1958年,我在农村劳动,学校把我调了回来,让我到马拉松队去报到。我之所以能提前结束劳动返回工作岗位,和当时的一个背景密不可分。195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即将举办。为了出成绩,展现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新面貌,国家提出了一个要求:所有比赛项目都要突破解放前的纪录。各支体育队伍都在抓紧备战,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成绩,这里面除了运动员、教练员的努力之外,我们医疗保障人员也作为技术支持参与其中。
马拉松这个项目有些特殊,因为在解放前国内没有马拉松比赛的纪录,训练的经验也很缺乏。可以说,业内对中国人是否能跑完完整的马拉松都存在质疑。基于此,领导也对我们提出了特别要求:一是让运动员能够完整地跑完马拉松,争取优秀成绩;二是要确保运动员不出现生命危险。这个任务落在了我和两名生理医生肩上。
一切从零开始,压力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向苏联方面请教,了解到苏联在开展马拉松运动后也出现过死人的情况。苏联专家建议运动员在途中要进行能量补充,停下来吃点东西、喝点饮料再继续跑。但这样一来,势必影响成绩。我们的思路是通过观察和检测日常训练的数据来着手。当时训练条件很艰苦,我们要跟随运动员跑步。一开始骑自行车,发现追不上,后来改用带斗的摩托车。一个人驾驶摩托车,另一个人坐在旁边的座位上进行观察和记录,车上还会备一些水。通过各种数据的测量和比对,我们能够针对每个人的身体情况,确保他们心脏负荷不会太大,同时注意血糖的变化,给出合理的训练建议。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马拉松队的张云程达到了奥运会前六的水平。
马拉松队的工作还没结束,我就被抽调到了短跑队。当时短跑队已经训练了不短的时间,但男子一百米的纪录一直没有突破。解放前百米纪录是短跑名将刘长春创造的。短跑和长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项目。虽然都是跑步,但无论是技术特征,还是身体反应,都差别很大。短距离项目,身体变化最明显的是血乳酸。国外检测血乳酸的方法是静脉抽血,赛前抽一管赛后抽一管,第二天早上再抽一管。但抽这么多血会影响运动员训练,所以我把方法进行了改良。每次只抽一滴血,一样能检测到血乳酸的数据。为了改良方法,我们进行了两个月的技术攻关。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实验室过的夜,做实验一做就到天亮。
在实验室(冯炜权提供)
通过对血乳酸的测量,我们可以科学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比如控制训练的强度,我们用上坡跑增加运动员后跟的力量,用下坡跑训练他们增加步频。通过不懈的训练,到了6月份,也就是全运会开始前三个月,梁建勋打破了全国百米纪录。我非常高兴,找到梁建勋对他说:“梁建勋,我要给你下跪,要不是你破了纪录,我怎么交代啊。”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我跟了许多的运动队,田径、球类、游泳等等。和运动队多接触,我才能得到许多一手信息,了解每项运动中人体的化学变化,找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工作的目的,也是要通过把研究成果反馈给运动队,指导他们科学训练,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包括后来刘翔,他平时的训练数据也都会发给我。刘翔原本不是跑跨栏的,最后分析他的身体状况,发现他向前冲的能力比较强,适合冲栏。正是因为如此,刘翔就坚持从事跨栏项目了。
国际著名田径运动员、奥运会冠军刘翔
著书立说关注运动员健康
在北京体育大学,除了配合运动队进行训练研究,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教学。我刚到北体任教的时候,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全新学科,没有现成的教材,只能用苏联教材。我“突击”学过几年俄文,就把俄文教材都翻译了一下,作为教学的基础。但教了一段时间就发现问题,苏联教材针对的都是苏联国情,许多实际情况与我们国家不相符,学生在学以致用时会有障碍。另外,当时读体育的学生,基础学科的成绩普遍不是特别拔尖,讲到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时,很多人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为了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就开始编写自己的教材。
在课堂授课(冯炜权提供)
进行运动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会引起身体里参数的变化,走、跑、跳、游泳等等不同的运动会有不同的变化。不同环境、不同距离长度、不同时间长短都会带来不同的变化。所以即便是针对某一个项目,都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运动生物化学的原理可能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具体到每一项体育运动,可以说都具有唯一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进行教材的编辑工作。
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
1986年,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在日本比赛时猝死,这个事件非常轰动,各个国家都开始关注运动员的健康问题。海曼之后,我国也发生了一起类似事件,一名篮球运动员在火车站猝死了,他的情况和海曼如出一辙。国家体委就组织专家在湖南开会,探讨如何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定。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课题组进行研究,目的就是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就成了我的研究方向。运动员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可以继续训练、训练完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尽快恢复、如何避免运动疲劳、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改进训练提高运动成绩,这些都是我们的研究内容。后来由我起草提纲,集体编写,完成了一本《运动员疲劳的生化评定和恢复指导手册》。这本书后来获得了体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之后我的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也出了两本书,内容涉及如何科学开展训练和运动员身体如何评定等,这两本书都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这些书的实用价值很高,都是运动队亟需的。我们也根据研究工作,在奥运会前给运动队下发专门的恢复手册。我们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是极其紧密的,在国家的重视下,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我也为反兴奋剂中心工作过。反兴奋剂中心早期对外叫作“国家运动医学研究所”,下辖两个中心:监测中心和营养中心。我做过营养中心的客座主任。我尽量开发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解决人体体力缺失的问题,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激发身体的潜能。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也获得了许多专利。我们不管做怎样的研究,前提就是要保护运动员的健康。竞技体育要求人的身体长期处于一种极限状态,就像皮筋,绷得越紧力度越大,但也越脆弱。我们要保护运动员,既要出成绩又要保持健康。
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作报告(冯炜权提供)
现在无论业界还是整个社会,大家都对健康研究越来越重视了。习近平总书记也讲过,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小康生活。我退休以后,就逐渐把精力放在健康研究方面了。比如对于体适能的研究,体适能就是人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身体的适应能力。过去我们训练总讲“三从一大”,就是“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很多时候练的是意志力,而不是身体。培养意志不等于培养体育,我们要明白,脑子和身体虽然同属一体,但它们各有各的职责。对身体的训练要讲究科学,要以健康为前提,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原则。
完
馆藏冯炜权著作推荐
《运动生物化学原理》
莞图索书号:G804.7/3
本书是高等学校体育生物科学系专业课教材,由冯炜权教授等主编。全书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及其提高运动能力的原理为基础,以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代谢调节的基本理论为核心,阐述训练方法、疲劳和恢复、机能评定等基本原理,是体育科研人员、运动医学工作者、教练员、运动员在科学训练中的重要参考书。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研究生用)
莞图索书号:G804.7/1
本书是“十·五”期间高等体育精品教材的立项项目,书中共分为机械化学组成、代谢与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运动的物质代谢调节研究进展、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体育健身的生物化学、竞技运动中反兴奋剂问题与运动分子生物学问题等六个部分。本书讲述了运动生物化学各领域的研究进展,反映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适合体育专业研究生使用。
更多冯炜权著作,欢迎来馆阅读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
莞图索书号: G808.1/2
《运动训练生物化学》
莞图索书号: G804.7/2
《血乳酸与运动训练——应用手册》
莞图索书号:G808.1/1
《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体育运动的生物化学知识》
《运动和训练的生理化学》
莞图索书号:无
《运动训练中的血乳酸技术》
《运动生物化学》
《健康中年运动营养指南》
编辑/斌 祁佩佩
文、图/曾浩贤 龚艺超
校对/余文诗
审核/曾理
赞 (5)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希望本篇文章《东莞的先生们 | 冯炜权:突破体育纪录的幕后功臣》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编 者 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一个地方而言,其文化自信,既源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更源于这种优秀基因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