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再捋一下银行和信托理财的关系)

来源:雪球App,作者: 聪萌价值逻辑,(https://xueqiu.com/2409349207/283901390)


原标题 |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探析——从必然性、可行性到新跨越

2024年是国内银行理财问世发展20周年,20年来国内银行理财经历了从类存款产品、影子银行工具、类资管产品到资管产品的发展跃迁,银行理财的形态和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银行理财的净值表征和收益表现上。特别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前后,银行理财的估值方式经历了从“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并存—完全市值法—市值法+部分混合估值法”的明显调整,银行理财的净值跟随底层资产价格变化呈现波动性,银行理财的收益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引发了市场和公众对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再审视。新形势下,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是否仍然必要?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是否持续可行?下一阶段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又将如何演进?显然都是当下值得深入探析的重大命题。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界定和演进

绝对收益目标强调投资运作目标是获取“真金白银”的真实收益,即实现本金的保值增值。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绝对收益目标不等同于收益承诺或本金保证,绝对收益目标是资产管理人在遵循“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听人之嘱、忠人之事”的资管原则基础上,努力为客户创造稳健收益回报。同时,绝对收益目标也区别于相对收益目标:绝对收益目标是一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思维”业绩观,强调的是让客户赚钱的产品持有体验,而相对收益目标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卖方思维”业绩观,突出的是产品表现出众带来的市场引流效应。因此,绝对收益目标实现了客户利益、产品表现和资产管理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和体现。

当前,银行理财实现绝对收益目标的能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银行理财的策略采选优势、商业银行的资产创设优势文化风险控制优势。从银行理财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坚持,经受住了来自宏观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的考验,由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客户的信赖,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2018年和2022年,银行理财整体仍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绝对收益,相较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产品收益表现,优势更为显著。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银行理财采取资金池运作模式,负债端资金期限和属性对资产端投资的约束较少,银行理财通过大量配置持有至到期的中长期限债券、非标资产等,可以获取丰厚的期限错配收益来源。同时,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广泛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底层资产估值较少受到资本市场真实交易价格波动的影响,底层资产估值的稳定增长保证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稳定增长。这一阶段的银行理财为预期收益型产品,隐含刚性兑付条件,其收益和风险与底层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缺乏对应关系,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在运作模式、估值方式和收益来源上均具有保障。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按照“三单管理”运作的新产品和按照资金池运作的老产品并存,底层资产的市值法计量方式和摊余成本法估值方式同时存在。随着老产品规模不断压降,老产品持有的资产需要不断出售,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账面价格与真实市场交易的公允价格之间存在的差异显现出来。由于我国利率水平处于长期下行趋势,老产品持有的债券、非标资产等的真实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摊余成本法计量下的账面价格,新产品在承接老产品持有的资产时,部分按照摊余成本法计量的账面价格承接,形成了新产品绝对收益的安全垫。资金池运作的历史沉淀收益的释放和承接,为这一阶段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在资管新规全面实施阶段,银行理财完成净值化转型,市值法计量方式全面运用,底层资产账面价格与真实市场价格保持一致,银行理财净值跟随底层资产市场价格变化而波动,产品净值曲线形态不再保持稳定的正斜率,特别是在市场面临短期集中调整的特殊阶段,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调,破净产品不断涌现,银行理财破净逐步成为常态。尽管从整体看,银行理财实现了优于其他资管产品的正收益,但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开始受到市场质疑。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必然性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坚守稳健运作特征,具有很强的必然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

银行理财的历史传承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追本溯源,银行理财肇始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在发展初期,银行理财作为规避存款利率上限的存款替代品出现,具有本金安全和收益稳定的属性,直到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前,保本保收益一直是银行理财的固有属性。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明确为资管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一类新兴资管机构纷纷成立,银行理财彻底告别保本保收益,但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植根于商业银行体系的资管机构,当前其销售渠道仅限于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自身,银行理财作为市场上唯一一类冠名“银行”的资管产品,承载着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稳健运作历史传承的信任,有别于其他资管产品,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继续提供稳健配置方案,提供稳健配置收益。

银行理财的客户结构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披露,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为1.14亿户,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1.13亿户,占比超过99%,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基本为个人投资者。如果从资金来源占比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个人客户资金占比约为90%,机构客户资金占比仅为1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波士顿咨询发布的《2023年全球资产管理报告》披露,机构投资者是全球资管行业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22年近60%的资管业务资金来源于机构投资者,来源于个人投资者资金的占比仅为40%。具体到国内其他资管产品的资金来源,我国公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中,机构客户资金占比高于50%,而个人客户资金占比低于50%。我国保险资管产品的资金来源中,几乎全部为机构客户资金。无论与国际资管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还是与国内其他资管产品比较,银行理财的个人投资者特征显著,具有典型的普惠金融属性,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水平有限,相较收益弹性,更加追求安全性。因此,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客户资金属性天然要求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

银行理财收益风险分布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当前国内资管产品体系基本完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收益风险分布矩阵,在遵循大致恒定的风险收益比情况下,从预期收益维度看,私募股权理财产品收益预期最高,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2%以上,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最高,承担损失的最高比例超过本金的50%;股票型基金收益预期较高,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8%以上,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较高,从机构投资者设置的股票型基金风险预警线阈值观察,其承担损失的最高比例一般为本金的20%;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收益预期适中,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8%之间,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适中,投资者预期的最高损失比例不超过本金的10%;银行理财收益预期合理,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2%—4%之间,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很低,净值波动率很低,投资者普遍预期本金安全,该类资管产品是从银行表外资管产品过渡至银行表内存款产品的桥梁,属于绝对收益目标类资管产品,向上链接了前述风险收益资管产品,向下链接了银行存款等保本保收益金融产品;银行存款、大额存单等金融产品收益偏低,通常在2%以内,与社会一般物价水平涨幅基本一致,通常情况下,其风险承担水平为零,具有保本保收益属性(见表1)。在全部资管产品风险收益分布序列中,银行理财风险收益预期“卡位”区间决定了其为绝对收益目标资管产品。

表1 资管产品和银行存款收益风险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坚守稳健运作特征,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样也具备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银行理财良好的历史业绩很好地阐释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具有可行性。资管新规明确了银行理财的资管产品属性,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银行理财收益跟随市场变化、运作效能而波动,体现出市场化、专业化的特征。资管新规出台初期,由于银行理财从保本保收益的刚兑承诺转换为绝对收益的业绩目标,市场对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信心缺失,银行理财客户出现流失,整体规模出现阶段性明显下降。但是从资管新规出台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银行理财的投资运作连续六年实现较为稳定的正向收益。特别是在2018年权益市场明显波动、2022年和2023年权益市场明显波动叠加债券市场阶段性集中调整的资本市场不利影响下,银行理财仍然给客户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正向收益。与管理规模大致相同的公募基金相比较,践行绝对收益目标的银行理财,无论是期间收益分布的稳定性,还是期间累计收益都显著优于公募基金业绩的表现,可以说,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实践验证,体现了理财为民的普惠属性(见表2)。

表2 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年度收益情况(万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表中括号内数据为亏损状况)

银行理财灵活的配置策略很好地保证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赋予了银行理财宽广的配置空间,银行理财既可以面向广阔的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公募基金、REITs等标准化金融产品进行灵活配置,同时也能够依托强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对非标债权、特色存款、未上市股权等场外金融产品开展有效配置。如果简要归纳中国资管行业主流机构竞争的差异化优势,公募基金主要凭借发展起步早的投研体系,深耕细分领域专业研究,获取“精而深”的投资收益;保险资管主要凭借负债端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在资产端配置上可以更好地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获取“长而稳”的配置收益;银行理财则是充分依托政策赋予的宽广配置空间,可以有效链接商业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充分运用各类有效投资策略,获取“宽而稳”的配置收益。事实上,近年来银行理财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自身“宽而稳”的资产配置优势,有效进行了投资策略调整,特别是在2022年和2023年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债券收益率偏低的复杂配置环境中,银行理财有效提升了特色存款和非标债权等低波稳健类资产的配置,保证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见表3)。

表3 近年来银行理财资产配置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率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银行理财的费用包括认购费、申赎费、固定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其他费用、超额业绩报酬等7种类型,其中除超额业绩报酬外的6种固定费率具有典型的普惠属性。近年来银行理财固定费率持续下行,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整体平均固定费率不足35个基点,明显低于公募基金超过100个基点的固定费率水平。在较低的固定费率水平下,银行理财经营机构为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持续打磨精细化管理能力,获取超额业绩报酬。近年来,银行理财在固定费率方面持续创新,不断增强与客户利益的一致性绑定,凸显了银行理财的普惠金融属性,这些创新举措包括产品破净不收管理费、净值回撤不收管理费、不达业绩比较基准不收管理费、阶段性固定费率优惠等。银行理财产品的低固定费率、收取超额业绩报酬机制内嵌了与客户利益高度绑定的机制,从而在内生机制层面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展望

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运作的持续推进,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化、专业化、体系化能力的快速提升,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内涵持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特征。

随着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信服力持续增强,银行理财有望成为市场资金配置的主要领域。从目前主要资管产品的保有规模观测,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信托产品等规模相差不大。下一阶段,低利率环境延续,资本市场风险意识增强,随着养老金、保险资金配置银行理财的政策制度日益健全,个人资金和机构资金将持续加大对银行理财的配置,银行理财因此有望成为市场资金稳定收益的来源和稳健配置的基本盘,得到持续发展壮大。

随着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持续深化,银行理财绝对收益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当前银行理财绝对收益能力主要有三个来源——配置空间宽广、资产创设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未来,银行理财作为市场资金配置的基本盘,汇集市场资金和市场信息,以及配置平台资源整合的优势凸显。各类最优创新资产策略将优先在银行理财中得到应用,银行理财在全天候市场环境中不断验证、打磨绝对收益获取能力,绝对收益策略谱系不断拓宽,绝对收益方法论日臻成熟,银行理财绝对收益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将深度融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银行理财将成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柱。银行理财作为中国特色金融产品,其绝对收益目标植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牢牢遵循“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要求。下一阶段,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将与“做好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入,强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固有优势,加快提升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综合优势,逐步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的有效路径,持续强化对以义取利、义利并举的绝对收益目标的新担当。

作者单位:有限责任公司ESG事业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4年第3期「资产管理」栏目

来源:雪球App,作者: 乾柜,(https://xueqiu.com/1869082654/145474637)

信托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银行卖出去的,为什么?

信托起点高,300万元起,以前财富客户数量有限,信托计划主要销售给银行、险资、上市公司等机构客户。

随着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有实力的信托公司也开始组建自己的财富团队,相当于银行的私人银行,为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投资规划,全国信托从业者约两万人。

那么,银行购买了信托产品,用来做什么呢?

有些银行是直接卖信托产品,大概告诉客户投向,买的是信托,不会像在信托公司购买,有完备的信托合同、双录视频面签。

银行组建理财资金池,也就是银行批发回来,通过加外壳,再零售给不同等级的客户。除了纯保本的理财产品,客户可以从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发现银行理财的实际投向。

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3-5%,信托理财产品收益7-9%左右,在银行购买信托还要支付发行费,称之为管理费用。实际是中间商赚取差价。

三季度的上市公司公告显示出其代理信托手续费收入高达45.55亿元!

2018年银行购买信托计划8万亿元,购买信托计划银行理财资金占了信托规模的1/3。但随着资管新规的实行,去通道、去杠杆使银信通道业务逐渐减少,现在银行已经很少公开卖信托产品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了解信托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银行将面临大多数高端客户的流失。

在银行购买信托安全,并非因为银行的背书而安全,而是信托法律制度的红利,信托本身的安全性,如果满足《信托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就可以直接在信托公司购买,避免银行做中间商。更重要的是,银行买信托,起不到防范、隔离的作用,收益率也远低于信托公司直销,而且基本代销的是小信托公司的。或者是资产质量不尽人意,信托公司不愿意直销的产品。

经过统计:90%客户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没仔细做过风险评估和理财说明书。这就是的信息不对称。信托公司在做投资推介时会清楚分晰每一笔资金的底层资产,有专业的部门做每一步的风控,因为信托业牌照价值超百亿,信托公司的利益直接与客户利益相关,您学会关注资金的去向,可能会让您的理财效果翻倍!

请问信托产品和银行产品哪个更安全?

《信托法》第16条规定,信托资产具有独立性,合法目的信托不能抵债不能被清算,具有债务隔离功能;

银行资产呢?存在银行的钱一旦发生债务纠纷,钱就不是自己的啦!(其它资产,如股票、基金、黄金、住房等等,全部要抵债的

2018年共有8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404次信托理财,合计规模达到300亿元。

腾讯财经报告《万亿银行理财与庞氏骗局揭秘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主要来自信托与城投债,银行发行信托产品再买信托,不做产品研发与设计,轻松赚钱收益差。

2012年中国信托业峰会12月在昆明举行,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出席期间表示,“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通过资金池的方式将短期资金对应长期资产,这样银行可以给投资者提供相对高收益的产品。按信托原理,银行应该将赚取的收益都给投资者,但由于资金池的复杂性,银行实际上并没有将赚取的收益都给投资者,而是自己留下了大部分收益。" 您相信银行,银行相信信托,为什么不直接相信信托?

更多干货堂:

超简单| 什么是信托产品大家认可的银行、保险都在购买信托,信托安全嘛?

中国信托业百年发展图展|珍藏版(信协出品)超过80%的信托项目因无法现场尽调,陷入停滞状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信托,从四个方面来谈信托的可靠性重磅机会|定增再迎黄金时代

或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laocaishen88

-----------------------------------------------------

这是一个有态度的,

金融知识分享平台,扫码关注,带你一起

学理财、懂投资、多赚钱、防掉坑!

(聚焦:银行理财、公募、信托、保险、股权、二级市场、海外房产、移民、留学、美元投资等资产配置与高端定制化服务!)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仅供参考。引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我要结婚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jiehunla.com/cshi/202412-11318.html

(5)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0日

    我是我要结婚啦的签约作者“facai369”!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0日

    希望本篇文章《再审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再捋一下银行和信托理财的关系)》能对你有所帮助!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0日

    本站[我要结婚啦]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facai369
    facai369 2024年12月20日

    本文概览:来源:雪球App,作者: 聪萌价值逻辑,(https://xueqiu.com/2409349207/283901390)原标题 |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探析——从必然性、可行...

    联系我们

    邮件:我要结婚啦@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